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立足欠发达地区实际构建和谐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 09:30  中国经济时报

  ——访中共甘肃省委书记苏荣

  本报记者 包月阳 李慧莲 杨毅

  苏荣简历:

  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1948年10月生,吉林洮南人,1970年1月入党,1974年1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

  1974年1月任吉林洮安县那金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1975年3月任洮安县委常委,那金公社、岭下公社党委书记;1980年7月任洮安县委副书记;1983年3月任扶余县委书记、白城地委委员;1985年5月任白城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1987年8月任白城地委书记、行署专员;1988年1月任吉林白城地委书记;1989年12月任吉林四平市委书记;1990年3月任吉林四平市委书记兼市人大常委会主任;1992年12月任吉林省委常委;1993年1月任吉林省委常委、秘书长;1995年6月任吉林省委常委、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委书记;1996年10月任吉林省委副书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委书记(其间1994年7月至1997年6月在吉林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在职攻读研究生);1997年12月任吉林省委副书记。

  2001年10月任中共青海省委书记。2002年1月兼任青海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3年8月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2004年1月在甘肃省第十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被补选为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是中共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十六届中央委员。

  采访手记:

  走进苏荣的办公室,记者注意到靠墙摆着一溜脸盆,有十来个。两台加湿器呼呼冒着水蒸汽。这位生于东北、曾长期在气候湿润的吉林省工作的省委书记告诉我们,这些脸盆是从青海带过来的,青海和甘肃太干燥,就是这样采取种种办法加湿,像他这样的东北人在这里还是不易适应。记者看了一下墙上的湿度计,显示的数字比北京要低得多。在记者的印象里,冬天的北京就够干燥的了。记者头天晚上到兰州时正碰上今冬兰州第一场雪,苏荣说我们运气好,因为兰州两个月没下雨雪了。

  因此,我们的话题是从甘肃的省情开始的。

  苏荣是一位健谈的省委书记。记者来兰州之前,曾经给他传真了一份采访提纲,希望他就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体会等问题谈谈看法。采访开始后,苏荣一直滔滔不绝地说,记者基本没有插话提问。他谈了甘肃省情,谈了对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看法,谈了最近五年甘肃的变化和未来五年甘肃发展的设想,85分钟谈下来,回答了我们采访提纲上的所有主要问题,逻辑性还很强。

  东北口音的苏荣说话风趣幽默,时不时穿插一两个故事,引用一些典故,富有感染力,采访是在笑声中进行的。谈话结束时他笑称“采访本来是很正规的让我给说的不正规了”,在场的几位再次大笑。

  甘肃的自然条件严酷程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我想先说说甘肃现在处于一种什么形势。我们的判断是:甘肃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主要是从我们的省情和西部大开发给甘肃带来的历史性变化界定的。这五年甘肃变化很大。

  我是从东北到青海再到甘肃工作的。我来甘肃后发现,这里的自然条件严酷程度和社会发育程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我跟一些人半开玩笑地说我来这里学会了几个新名词。一个是我知道了什么叫“海拔”,过去这个词会写,但我不理解它,到西部知道了海拔升高血压也是要升高的,为什么血压升高?是因为气压下降缺氧的关系。所以我说我学会了一个新名词,知道了海拔的厉害。

  第二个我知道了什么叫“人畜饮水工程”,人喝水、牲畜饮水要搞“工程”。在甘肃搞水窖是解决缺水的重大措施之一,现在还作为先进方法,被联和国推广——联合国请我们的农民作为专家去帮助非洲一些落后地区修水窖。这是“饮水工程”,在东北没有这个词。

  第三,我知道了什么叫戈壁和沙漠。中沙以下被风一吹往下滚动的这叫沙漠,带尖的石头放在较平的地面上这叫戈壁。另外,这沙漠和戈壁都和缺水相连,你看沙漠的沙,水少叫沙,漠,没水叫漠。所以我说甘肃自然条件的严酷超出我的想象。我们在分析省情的时候,概括了这样几句话,第一就是:甘肃幅员面积较大、自然条件较严酷。幅员面积42万平方公里,在全国排第七位;自然条件严酷呢,就是2/3以上海拔都在1500米到3000米之间,降雨量最少的40毫米。

  第二就是人口中等偏少,民族成分较多。人口2600多万,居全国第21位,民族成分55个,只比全国少一个,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第三个特点就是大工业开发较早,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鲜明。“一五”期间全国156个项目甘肃摆了16个,这应该是比较多的了,我过去工作的省份像吉林才11个半,甘肃有16个。但是现在城乡工业发展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鲜明,到去年我们城镇化率28%点几,比全国少了13个百分点。我们是全国城镇化率最低的省份之一,大概是后3名之内吧。

  第四就是历史上有过辉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但是今天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说有过辉煌,古书上有记载,在《资治通鉴》第216卷《唐记》中记载:“是时(就是指唐玄宗天宝12年,公元753年的时候)中国盛强。……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但到100多年前,清代就不行了,1873年左宗棠路过兰州时,给慈禧太后的奏折上写的是“陇中苦极甲于天下。”陇中就是指兰州和定西一带。那时已经相当贫困。

  另外,甘肃文化底蕴厚重,但是目前人均劳动力素质还较低,我们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七年,比全国人均少1.01年。

  这就是甘肃的基本省情。我们这两年强调逐步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像过去我们经常在文件材料里说,甘肃资源富集,资源丰富,最近我们都改了,叫“资源开发较早”。你说资源多,在哪儿呢?一说矿藏有多少样在全国居第几位,可没有开发价值,你说它干啥?我们最大的资源是土地资源,可大都是戈壁沙漠。你讲它富庶能行吗?

  甘肃这五年变化很大

  那么回过头来说这五年带来了什么变化呢?第一个,这五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前五十年的总和,这里有具体数字。五年固定资产投资2900多亿,比前五十年的总和还多。

  第二个大变化,就是五年来,生产总值连续跨过了1000亿和1500亿的大关,这都是在“十五”期间实现的。

  第三个变化,去年我们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并且有11项经济指标达到了两位数,包括生产总值、财政地方性收入、大口径财政地方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存款、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都是两位数以上,全面增长。

  所以我们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以来这五年,是甘肃固定资产投资最多、经济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最近两年光公路建设投入就超过100个亿。到去年底,我们兰州的五个出口都实现了高速化,都是高等级公路,到今年年底我们的高速公路里程大概能达到1000公里,在全国的位置能靠前一点。

  现在甘肃全省出现了一种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宗教和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干部群众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局面。这后八个字“心齐气顺、风正劲足”,是中央巡视组2003年末巡视结束临走的时候给我们概括的。这当然是对我们的鼓励了。

  甘肃有今天实属不易。对这五年的发展,我给概括了一句话叫做“没有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就没有甘肃的今天”。这不仅是我的感受,也是百姓的感受。甘肃这五年的发展也证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无比正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历史意义将愈加显示出来。

  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甘肃首要的是加快发展

  五中全会后我们省委开了研讨班,研究怎么样按照五中全会的要求总结好前五年、谋划好未来五年。就是要求我们各级干部开动脑筋研究,怎么样把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创新,在甘肃落到实处。

  中央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我们起初还有些认识不清,就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需不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怎么样落实科学发展观?说构建和谐社会,在欠发达地区能不能构建和谐社会?说到底,就是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能不能在甘肃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落实,怎么样来运用?

  我们经过反复考虑,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甘肃要防止三种倾向,在五个方面作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做到六个坚定不移。防止哪三种倾向呢?就是既要奋发有为,又要量力而行,防止把人们的胃口吊得过高的倾向;要重视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防止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倾向;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转变政府职能,防止沿用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管理经济的倾向。

  五个思想准备,就是在恢复生态和建设生态上,在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上,在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上,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上,在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人的素质上,要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六个坚定不移,就是坚定不移地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我们体会,无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和谐社会,在甘肃首要的是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是要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离开了发展也就无所谓科学发展,离开了发展也无法构建和谐社会。尤其在甘肃这样欠发达的地区,解决当前和历史上沉积下来的矛盾,要靠发展和改革,没有发展,一切无从谈起。不仅要有发展,而且要有速度,要力争发展得快一点,努力遏制甘肃同全国差距扩大的趋势。我们提出要力争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而且这个两位数是有效益的两位数,是科学协调发展的两位数,是速度、效益、财政收入三同步的两位数。我们的工业经济效益指数去年是历史上最好的,今年比去年又有提高。还要逐步走节约型道路,就是做到资源节约、效益提高、单位耗能下降,可持续可循环经济能够呈现雏形,要的是这样一个发展,而不是今天的人吃子孙后代的饭,更不是那种为了暂时的发展而无视资源的无限消耗的发展。就在甘肃这样经济总量小的省份,也承受不了高耗能、资源浪费的发展后果。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立足欠发达的实际

  说到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认为,甘肃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立足欠发达的实际。经过50多年的开发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甘肃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已成为历史。但是,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仍是我省的基本省情。这些基本省情,决定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既存在着物质基础薄弱的困难,又存在着解决种种社会不和谐问题的迫切需要;既有经济欠发达的老矛盾,又面临加快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

  从省情出发,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首先,要从思想上增强紧迫感,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决不能因为物质基础薄弱、经济欠发达而忽视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也不能等到经济上去了再重视社会和谐问题。其次,要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要把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与完成阶段性社会和谐的任务结合起来,重点解决好现阶段的问题,从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再次,要看到由于我们面临的困难多、肩负的任务重,更需要发扬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一之、我十之”,靠埋头苦干、扎实工作,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一个一个地落到实处。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