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中国和欧盟建交30周年,一向没有引起太多关注的中欧汽车贸易,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跃入人们的视线。中国欧盟商会执行总经理马乔治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从中国欧盟商会的角度为这两种背景提供了注脚。他预言———
记者:今年是中欧建交30周年,您能介绍一下欧洲汽车与中国的合作历史吗?
马乔治:30年前,中欧刚刚建交时,双方在汽车领域就有接触,但真正长期大规模的合作是从20年前开始的。至今,欧洲汽车制造商还是在中国汽车领域投资的佼佼者,几乎所有的欧洲汽车制造商都来到中国,至少建立了代表处,他们都非常看重中国市场。
记者:对来自欧盟的汽车制造商来讲,中国汽车市场与其他国家市场相比,有什么特点?
马乔治:首先,中国汽车市场是变化最快的市场。正因为我们与中国有这样长期的合作体验,所以更能感觉到这种变化的巨大。10年前,中国汽车消费还主要来自政府机关和出租汽车公司,而现在,95%的汽车消费来自个人。这种消费群体的巨大转变,在别的国家是没有的。
第二个特点是,中国是汽车销量增长最快的市场。虽然这两年中国汽车销售的增长速度与前两年比已经放慢,但是,15%的销量增长几乎是欧洲市场的10倍。
第三个特点是,中国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等世界各地的汽车制造商都想方设法进入这个市场,而且把最好、最新的车型带到这里。这一点与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市场很不同,因此这里也是竞争特别激烈的一个市场。
记者:有人说,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向欧洲出口汽车将在中欧汽车贸易中占据重要比重。您是否认同这种判断?
马乔治:可以肯定,中国制造的汽车会大规模地进入欧洲市场。我们预测,这个时间不早于5年,也不会迟于10年。
我们把中国的汽车产品出口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零部件的出口。由于中国生产的零部件很便宜,随着质量的提高,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欧洲汽车制造商到中国来采购零部件。欧洲汽车制造商本身,也是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推动者。第二部分来自那些在中国建立工厂的欧洲汽车制造商。有统计显示,今年中国的汽车产能已经过剩20%,欧洲汽车制造商今后很可能把中国当作出口基地。第三部分就是中国本土制造的其他整车产品了。
记者:日本汽车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进入欧洲市场。他们的经历能够给中国本土汽车进入欧洲市场提供什么借鉴吗?
马乔治: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车刚刚进入欧洲市场时,也被认为是“质量差、不安全”的典型。现在,日本车已经登上了汽车质量排行榜的榜首,但是这花了日本企业30多年的时间。
我们预测,中国车在欧洲市场树立品牌形象,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但是,中国制造商应该注意到,安全和环保对欧洲汽车市场很重要,消费者的选择是汽车市场表现的关键。
现在,日本汽车公司纷纷在欧洲建立了研发和设计中心,这也有助于他们生产更适合欧洲市场需求的产品。(邝蕾)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