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未来二十年汽车工业地位取决于汽车电子产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7日 14:32  财经时报

  电子与汽车的结合成就了一个集半导体、通信、光电、信息技术为一体的新兴汽车电子产业。对于一辆被芯片、软件、和电子产品武装到牙齿的未来汽车,人们将很难判定“汽车电子”还是“电子汽车”哪个表述更准确了

  未来的智能化汽车

  智能高速公路的拐角装着数以百万计的微小感应器,车主在家里就可以与最近的高速公路入口处联系好,到了那里以后,驾驶工作就由计算机接管。感应器帮助智能化的汽车不断了解附近车流的情况,自动安全行驶;在设定目的地后,智能汽车会自动选择路况最好的路线,安全抵达;未来智能化汽车内还会有一个随车携带的超级计算机,帮助司机们了解目的地的停车场情况,并往那里发出一束电磁波,预订停车位……

  上面讲的这些情况,并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而是通用公司展出的“未来世界”全自动汽车,为人们描绘出的智能化汽车的远景蓝图。

  事实上,这个远景也并不遥远,有未来学家认为,到2025年,技术进步就能把这样的幻想变成现实。

  革命刚刚开始

  “汽车电子化使汽车进入了数字化的时代。”汽车电子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袁大宏说。

  按照对汽车行驶性能作用的影响划分,一般把汽车电子产品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和车上机械系统配合使用的电子控制装置,即所谓“机电结合”的汽车电子装置,包括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子控制等等;另一类是汽车里能独立使用的电子装置,和汽车本身的性能并无直接关系,包括导航系统、汽车音响及电视娱乐系统、车载通信系统、上网设备等。

  袁大宏认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向集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汽车电子不是多多益善,在最先采用复杂电子系统的豪华轿车身上,这个问题体现得最为明显。

  2005年美国消费者杂志报告,把豪华轿车的两大旗舰宝马7系列和奔驰S系列排在最不可靠的车型前边,就是因为汽车电子太多,小毛病不断。

  深究其技术根源是因为每一项功能都是单独一个电子装置,“把汽车内部变成了一个个电子孤岛。当你想进行系统整合时却发现,你已经控制不了你的车了。”一位汽车专家形象地说。

  根据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报告,到2015年,汽车内的电子控制系统会集成“精简”为十到十五个。

  三个热点方向

  另一个被看好的细分领域是车用传感器,和车载导航等设备一道可以让汽车成为一个移动通讯平台,这是汽车电子的新兴方向。丰田汽车称之为继“行驶”、“转弯”和“停止”之后,汽车的第四大基本功能——“连接”。

  一个最简单的应用是倒车雷达。而通用汽车最新的技术可以让车子借助特殊装置可以“看见”其它的车辆,尤其是在隐藏的车道和弯道。

  丰田和本田正在开发的技术则尝试让汽车与汽车之间,不需要对讲机或手机也可以“通话”,车主可以在行驶中与其他车主自由交流信息。

  在日经BP社今年组织的一项调查中,受访电子厂商和汽车厂商中,认为未来决定汽车性能最关键的部件,28%的人选择红外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等各种传感器,占到第一位,并驾齐驱的是“电子系统内的软件”。

  袁大宏同意这一看法,来自美国杂志刊载的数据称,2003年软件成本只占到整车成本的5%,到2010年将达到15%。

  他同时认为,未来十年安全和驾驶技术依然是汽车电子的主要方向之一。

  除此之外,随着电池技术的革新、氢的加工和存储技术难题的解决,未来发动机这一汽车的心脏部件,也将完成由机械向电子的演化。

  谁能掌握先机

  如果说今天的汽车,归根结底是一个机械,那么,20年后的汽车则更接近于电子产品。

  与汽车电子不断纵深发展相伴的是商业价值的不断膨胀。

  数据显示,平均每辆新车中汽车电子价值已经从1990年的672美元提高到了2004年的2132美元。2001年平均每辆车的电子器件占总成本的23%,预计到2010年将增加到35%。届时世界汽车电子市场的年销售额将达到3000亿美元。

  如果将混合动力和氢能源汽车的趋势考虑在内,未来汽车电子在汽车中所占价值突破50%。目前以丰田Pruis为代表的混合动力车的生产成本中,电子部件所占比例跃升到48%,已接近一半。

  看到这一趋势的汽车巨头也不会坐视不理。

  1990年日本丰田在高级车型用到的微处理器为20个左右,而2005年则增加到3倍、达到60多个。所以丰田提出自产核心元件的口号,立志成为一家半导体厂商。也许有人根本不会相信,丰田已经拥有一家半导体工厂,提供车用电子设备的关键元器件。

  20年后,丰田不仅是一家汽车整车制造商,更可能是IT界的新秀,正如索尼从电器制造商摇身转为娱乐行业的巨头。

  中国的企业能否掌握这种先机呢?(本报记者 陈晓鹏)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