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跨国公司争上混合动力车 在华竞争进入新阶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 08:34  中国汽车报

  本月初,多款新能源汽车成为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的热点。而就在工博会开幕前几天,通用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瓦格纳与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签署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在清洁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合作的协议。今年下半年以来,关于混合动力车的报道似乎格外多,报道内容也从跨国公司在国际上的动态慢慢变成其携混合动力技术进入中国的一系列动作。这些动作似乎都带着强烈的对抗意味,有人预言,跨国公司在中国新的技术竞争已经揭开了序幕。

  三巨头竞相发力

  根据通用汽车与上汽集团的这份协议,上汽集团与通用汽车将共同促进高效、环保的清洁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开发和生产。双方联手开发的混合动力轿车将于2008年在国内投入运行,联手开发的混合动力客车则将于2010年投入使用。

  此前不久,大众集团也与上汽股份在混合动力技术合作方面进行了类似的“亲密握手”。9月8日,德国沃尔夫茨堡,上汽集团与大众集团共同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上海大众生产的途安基础上联合开发一款混合动力轿车,并计划于2008年进行小批量生产。上海大众还将为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生产500辆混合动力轿车,用于奥运会各项主题活动,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前实现规模化生产。

  然而,如果比速度的话,通用和大众这两个欧美汽车巨头都没有丰田快。自丰田在今年5月长春车展上发布了混合动力普锐斯国产的消息后,丰田就抓住各种机会宣传普锐斯,甚至在不久前举行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也把普锐斯作为先导车。随着年终一天天临近,许多热心的消费者正在等待着国产普锐斯面纱的揭开。

  中国市场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跨国公司为何会这么积极地把一项还未普及的全新技术拿到中国来?要知道,在此以前二十多年间,跨国公司对先进技术进入中国是极其吝啬的。

  其实,对于跨国公司的动机,最直接、也最容易解释的理由就是他们看上了中国广阔的市场。然而,在混合动力车这方面,似乎并不能如此解释。

  一方面,通用公司此前一直致力于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只是从今年才开始将混合动力技术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8月与戴-克签署了关于合作开发混合动力推进系统的框架协议;9月与戴-克、宝马联合签署关于构建全球合作联盟、共同开发混合动力技术推进系统的合作备忘录。一直积极倡导和推广柴油动力的大众集团涉足混合动力技术的迹象,则是在最近的法兰克福车展上,奥迪联合保时捷推出混合动力技术开发计划。因此,对于通用和大众来说,他们的混合动力产品在国际上究竟能占到多大市场尚未可知。而对于混合动力产品和技术最为成熟的丰田,尽管普锐斯在日本和美国取得了相对不错的成绩,然而就绝对数量来说仍然不多。

  另一方面,中国市场能接受多少混合动力汽车也还是个未知数。根据业内的普遍猜测,国产普锐斯的价格不可能太低,如果没有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很难被普通消费者所接受。丰田投资(中国)有限公司总代表服部悦雄曾对记者表示,由于不了解市场接受情况,第一批普锐斯的产量不会很高。

  从这些情况来看,说跨国公司把混合动力技术拿到中国,看中的是混合动力在中国可能拥有的广阔市场,似乎有点牵强。

  那么中国这场混合动力技术大战又是缘何展开的呢?

  混合动力技术为新阶段竞争揭幕

  “过去,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技术竞争停留在‘单点式’上,即拿进一个单项技术如三元净化器、单点电喷、多点电喷安全气囊ABS、自动变速器等就可以作为车辆的一大技术亮点在中国汽车市场卖上一阵子。这些单项技术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已经十分成熟,但对国内汽车产业来说,还是代表了先进的技术水平。但随着竞争的逐渐激烈以及中国汽车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单点式’的技术引进已经起不到唤起市场的作用,必须采用全新的技术竞争方式才可能在中国处于领先地位。混合动力车整套新技术进入中国就是在此背景下进行的。”一位专家这样评论跨国巨头们在中国的这一系列举动,“混合动力技术在国际上还处于不断进行研究、不断趋于成熟的阶段。与以往跨国公司将已经成熟的技术拿到中国不同,此次大众、通用在中国的混合动力计划都明确了与中方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的思想,通用还宣布了与上汽股份关于氢燃料电池技术方面的合作。也就是说,现在跨国公司拿到中国来的,已不仅仅是成熟的技术,还有未来的技术。他们用这种方式,树立了一种姿态,表明一种优势。这也标志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技术竞争进入了新阶段。”

  然而,这场竞争并不只是跨国公司的舞台,奇瑞吉利长安等国内自主品牌先后宣布的混合动力汽车开发计划让人振奋,也让人对“战局”的发展充满期待。

  本报记者 蒋东镭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