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销售利润和售后零配件利润构成汽车工业的利润的主要来源。出乎大多数人意料,两者对整车厂商的利润贡献旗鼓相当,且后者的利润率远高于前者。同时,良好的售后零配件管理也有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并有效建立持续的客户忠诚度。
正是由于能收“一箭双雕”之功,售后零配件市场越来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使这一业务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变革。
整车厂商面临着严峻挑战,对现存物流网络的改造,对品牌及配饰的整合,从供应商到维修商的全方位供应链计划,这些挑战,实际上就是提高成本效益、品牌知名度和客户忠诚度的挑战。
有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2004年,中国汽车售后服务及零配件产业获得了30%的年增长率,到2008年,其市值更有望达到1630亿元人民币。这无疑是个巨大的“金矿”。那么,如何才能从中掘取到更多的金子?
三股力量混战江湖
三股力量主导了目前中国的售后零配件市场的竞争。
第一股竞争力量来自于整车厂控制的“配套厂—整车厂—4S店 / 特约维修店”这个渠道。部分整车厂通过封闭式管理,维持高水平的售后服务,提供有品质的零配件,进而维持高水平的销售利润。
通过“封闭式”管理,配套厂只能向整车厂一家供货,而4S店只能销售整车厂提供的零配件,可以保证“原厂件”的最大份额和整车厂的最大利润。同时,4S店能提供正宗的配件和相对高品质的服务,因此往往成为车主保养车辆的首选。
第二股竞争力量来自配套厂。配套厂产能过剩,整车厂消化不完,也无利润优势;相反,4S店以外的维修市场对“原厂件”存在着旺盛的需求;“原厂件”通过这个渠道到达消费者要便宜10%-20%。受利润驱使,配套厂往往无视与整车厂的契约,转而向其他渠道供货。这是导致整车厂配件销售下滑的最主要原因。
来自部分外贸企业进口汽车零配件后销往售后市场,其终端价格低于整车厂从国外进口零配件的价格,成为第三股竞争力量
国外母公司自主授权维修商进口零配件,价格往往会比合资公司渠道的低10%-30%;4S店以外的维修市场对进口件存在着旺盛的需求。
正是由于上述三股竞争力量的存在,导致中国汽车售后零配件市场陷入了无序竞争状态。这种局面的存在,使得汽车消费者一方面拥有大量的选择,另一方面在面对众多类型的维修商时又无从判断,其结果是消费者的渠道忠诚度(特别是对4S店的忠诚度)随车龄上升而不断下降,整车厂商控制的市场份额也因此越来越小。
埃森哲传授掘金术
为了深入理解中国零配件市场的竞争现状,我们于近期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市场调研,发现:
一、49%的汽车零配件市场不掌握在整车厂商手中,尤其是过了保修期后,整车厂商对售后零配件市场的控制随车龄增长而越来越弱;
二、4S店和特约维修站虽然拥有各种优势,但在维修速度上落后于对手,其价格合理性、服务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上也有待提升。
究其原因,一方面整车厂的供货周期长,而4S店本身在存货管理、仓储管理等方面也存在问题,制约了零配件提供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现有的培训体系不能完全满足业务需要,相关操作人员对零配件及其操作系统不熟悉,也降低了维护工作的及时性。
在维修商看来,整车厂对市场变化反映迟缓,4S店运营成本又高,所以价格完全没有竞争力。而对整车厂商来说,由于目前这一市场的渠道结构十分复杂,维修商形态多样,维持渠道价格的成本和风险确实较高。另外,消费者更容易接受低价产品的诱惑。
4S店缺乏服务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4S店的利润来源主要还是整车销售,零配件销售相对利润太低。另外,整车厂缺乏科学的客户信息分析和管理系统,这也是目前服务不能充分贴合消费者需求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认为,整车厂商应该采取以下这些改善举措,以获得售后零配件业务上的关键竞争能力,从而在这个大“金矿”中掘取更多的金子:
一、通过高效的分销网络和强化供应商管理,提升零配件供应链效率;
二、建立销售预测、动态的存货规划以及补货机制,帮助维修商提升存货管理水平;
三、加强对维修商的培训,尤其是新产品和相关零配件知识的培训;
四、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挖掘客户需求,帮助4S店提升零配件销售利润;
五、制定及时应对市场变化的动态定价策略;
六、建立合理的维修商评估和激励机制。
(本文摘自埃森哲咨询所做的《中国汽车企业在汽车后市场的机会)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