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关于节能环保方面的内容,再一次给小排量车吹来暖风。从产业政策鼓励小排量车,到地方政府纷纷对小排量车说不,“小”与“大”的争论似乎一直没有停息过。而今年的几次油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汽车市场的增长,也使消费者购车更为理性。小排量车在节油方面的优势,使得更多的人开始选择经济型车,市场上的新面孔也一个个涌现出来。
应时而生 经济型车渐领风骚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信息显示,今年7、8月份,乘用车销量环比分别下降9.3%和7.35%,而传说中的“金九银十”热销场面也未能如期而至。这其中,曾经以80%的增长率在市场书写“神话”的SUV以平均20%以上的降幅迅速退潮。然而,在这一系列令人沮丧的消息背后,经济型轿车却迎来了春天:今年上半年累计销售的122.8万辆轿车中,1.6升及1.6升排量以下的经济型轿车占到近60%的份额。而天津一汽夏利品牌则以104501辆的成绩在单一品牌销售排名中拔得头筹。
“要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今年6月30日温总理的一番话让厂家更加心里有底,继上半年铃木雨燕、手自一体Polo、夏利1.4L、05款优利欧上市之后,厂家对经济型轿车越来越宠爱有加。细细算来,7月份威乐1.3L、乐骋、骐达上市;8月份夏利新N3、吉利自由舰1.3L登场;9月QQ自动挡、江南精灵亮相;10月则是自动挡雨燕和新威驰登台,越来越多的经济型轿车新面孔进入人们的视线。“依赖政策与油价对于经济型轿车有利的大背景以及消费者传统观念的逐步转变,经济型轿车的逐渐升温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现象。”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评论。
左右兼顾 小马开始拉大车
在新一轮经济型轿车热潮中,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如果仔细对比一下同一排量的经济型轿车的车身尺寸及车重等参数指标就可以发现,有些产品之间的差距是比较大的。“拥有等同于中级轿车的车身尺寸”,这成为一部分经济型轿车用来打动消费者的宣传语之一。有人对此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小马拉大车”。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推敲起来,这种做法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迎合消费者“追求气派、有面子”的购车心理。尽管高涨的油价使消费者在购车时还是将眼光锁定在1.4升排量以下的经济型轿车之中,但一辆开起来像中级轿车那样有面子的经济型轿车给人的感觉,还是有点鱼和熊掌兼得的味道,无疑会使一些人为之心动。
尽管这种具有中级车尺寸的经济型轿车确实能够给足车主面子,然而细细想来却有点“四不像”的味道,鱼和熊掌似乎是兼得了,但味道究竟如何呢?想想购买经济型轿车的初衷——省油,这种看似气派的小马拉大车的经济型轿车,还能达到当初的目标吗?
避免误区 节油汽车莫入歧途
“一般来说,车身尺寸做大所带来的直接变化就是车重增加。”汽车技术专家杜芳慈对记者表示,“这就好比在车上放了货物,在相同的发动机带动下,车重大所带来的影响就是车辆的油耗会随之增加,同时车辆的动力性能等方面的表现也会打折扣。如果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可能会对车辆的排放达标有利,因为车辆排放限值的标准是按车重进行划分的。”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袁大宏教授也对记者表示了类似的观点:“一方面,车重增加导致车辆的油耗增加,动力下降。另一方面,简单增大车身尺寸使得车辆的风阻系数增大,在行驶过程中阻力增大也意味着油耗的增加。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厂家不会不知道。”
的确,厂家不会不知道“小马拉大车”对于车辆油耗、性能等方面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尽管现在在国内市场上众多产品中,这种现象才刚刚出现,但与一些厂家为了躲避“小排量车禁令”而刻意增大发动机排量类似,这也是目前车市中一种畸形现象。如果说前者的出现是厂商为了规避政策限制而采取的无奈之举,那么后者就是在车市竞争日渐白热化的情况下,部分厂商“别出心裁”的设计导致的经济型轿车发展的误区。如果消费者买回来的经济型轿车不省油,众口相传,其实最后吃亏的还是厂家,这笔账相信厂家不会算不清楚。(记者 蒋东镭)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