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推广 价格 补贴--中国混合动力车发展三道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7日 09:05  经济日报

  再过一个月,中国制造的混合动力轿车丰田普锐斯就将走进市场,关于混合动力车的讨论也随之日渐升温。习惯了汽油轿车的消费者会接受混合动力吗?混合动力这个新生事物会开辟中国汽车消费的新时代吗?

  开起来很美

  作为“2004年北美年度车”和“2005欧洲年度车”两项重量级大奖的得主,普锐斯可谓目前名气最大的混合动力轿车了。批量生产8年之后,普锐斯的累计销量已经达到了40万辆。

  日前,记者在北京试驾了已经挂上了北京牌照的混合动力车普锐斯。记者于上午10点左右驾驶普锐斯从亚运村出发,途经安慧桥、安贞桥、三元桥、长虹桥等路段,历时一个小时左右。与普通汽油轿车不同,普锐斯有两套驱动系统:电动机和发动机。起步和低速行驶时由电动机驱动,电子屏幕上的瞬间油耗便显示为零;在高速行驶过程中,普锐斯装备的1.5升VVT—I发动机和电动机就为车辆提供连续的高速响应的驱动力,电子屏幕上就会显示出当时的油耗状况;在减速和制动时,回收系统会将电动机激活为发电机,从而把车辆的动能转换成电能,并储存于电池中;如果电动机的频繁使用降低了电池的充电状态,发动机就会驱使发电机来使电池自动充电,这样,普锐斯的电池就无需外接电源而直接进行充电了。在记者试驾的过程中,路况虽然不及上下班高峰时段的拥堵,但夹在密集的车流中间,记者还是遭遇了多次低速行驶和开开停停,此时的普锐斯由电动机进行驱动,屏幕上显示油耗为零的数字相信会令每一个开车者甚感安慰,尤其是在拥堵的城市路况中,没有这些原本最耗油的环节,普锐斯的燃油当然要远远低于普通汽油轿车,这一点在高油价时代相信会是个不错的卖点。虽然普锐斯装载的汽油发动机排量只有1.5升,但这款车的动力性明显好于普通的1.5升轿车,两种工作模式之间的转换也相当平顺流畅,并没有生硬之感。普锐斯的设计师小木增告诉记者,普锐斯采用的镍氢电池寿命与发动机一样,并不需要更换。

  怎么卖普锐斯?

  普锐斯开上去很美,不过,美则美矣,了却未了。一款优秀的产品只有最终得到市场的接受才能真正获得成功。作为第一款在国内生产和销售的混合动力轿车,普锐斯的市场之路至少还要过三道坎。

  第一道坎是培育和开拓市场的推广坎。普锐斯不仅工作原理与传统汽车不同,其用户群也有明显的差别。据丰田公司介绍,普锐斯用户群的特点是环境意识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是,这一群体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只是“小众”,如何将小众概念变成大众理念,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和更多的宣传与推广,这也将影响普锐斯成本的降低。

  第二道坎是价格。普锐斯在北美市场售价为2.13万美元,加上最全的可选配置包,总价约为2.6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2万元。在欧洲市场上,普锐斯售价接近2.49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5万元。普锐斯在国内的售价现在还不得而知,但丰田公司表示“普锐斯的价格应该与2.0升左右的汽油车相比”。环保和燃油经济性是普锐斯最大的卖点,但愿意为此多花几万元的消费者现阶段相信为数不多。

  第三道坎是环保汽车的消费补贴问题。日本对买环保型车的人采取“自动车取得税”(相当于车辆购置税)减半的优惠,并向购买普锐斯车并使用5年以上的消费者发放23万日元的补助金。美国政府也为混合动力汽车提供了税收支持。可以说,普锐斯在这两个国家的销售增长与当地消费补贴密切相关。而我国当前正处于汽车消费税调整的前夜,汽车消费税的调整是个复杂的工程,不可能单独向普锐斯倾斜,因此,普锐斯的起步并不会太流畅。

  混合动力前景如何?

  汽油发动机在什么时候,由什么来取代目前并没有定论。以氢为动力的燃料电池车曾经被一致认为是终极解决方案,不过商品化的难度过大也使许多人表示出了怀疑,柴油与混合动力之争就成为过渡方案中的焦点。美国环境保护署和能源部最新评选的“世界上最省油的汽车”就是混合动力和柴油车的天下:本田公司的insight和丰田的普锐斯位列冠亚军,大众汽车的甲壳虫高尔夫以及捷达三款柴油车紧随其后。

  柴油与混合动力各有特色,从尾气清洁度和综合油耗而言,混合动力占优;在高速行驶状态下,柴油车的油耗要低于混合动力轿车。成本的问题则是共同的难题,虽然目前柴油车成本稍低,但业内专家也表示,要达到2008年的排放标准,柴油车的成本未必低于混合动力车;从市场占有率和普及程度来看,混合动力一年的销量只有十几万辆,而柴油车在西欧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40%。

  氢动力将黄金般的未来许给了人们,又拿什么奉献给今天的消费者呢?所以,过渡方案之争,其实就是当前和未来的利益之争。不过,这两种方案在目前的中国还没有形成交锋态势,柴油车在诸多城市拿不到牌照,混合动力只能算个未来产品。只有了解并适应国内复杂的消费环境,才会最终得到市场的认可。文/本报记者 姜范

(编辑:张效铭)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