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业面临高增长与高成本的“双高”难题(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 10:52  中国汽车报

刘向前 图

  9月22日,星期四,国际无车日。家住北京的徐先生这一天放弃以往开车上班的习惯,选择了乘坐地铁上班。据记者了解,当天还有不少像徐先生这样的人,通过选择自行车或地铁表示对“无车日”的支持。

  有业内人士分析,“无车日”事实上就是一种信号,在“轿车进入家庭”带给中国人的兴奋尚未散去的时候,环境危机、交通危机和能源危机等一些汽车社会的顽疾已经凸现,汽车产业的发展已经和社会有不和谐的迹象了,汽车业正面临着高增长与高成本的“双高”难题。

  利润高增长伴随着资源的严重透支

  日前,在刚刚闭幕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温家宝总理公布了一组让人兴奋的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预计,我国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8.8%,财政收入将达3万亿元左右。

  在这组数字中,我国汽车工业的贡献不可小视。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汽车行业已有各类生产企业5800多家,总资产已超过万亿元。2004年汽车工业总产值已达11000多亿元,工业增加值2700多亿元,占全国GDP的比例已接近2%。

  “汽车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主要是在这五年中形成的。预计到2010年的时候,汽车工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将会达到2%~2.5%以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认为,从总量上来看,未来我国汽车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特征会更加明显。

  然而,在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正视另外一个事实,我们在用相当高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换来GDP的高增长。

  据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有关人士透露,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4%,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约占全球的12%,氧化铝占25%,钢材占28%。我国在经济总量尚未达到前四名的情况下,目前已成为能源的第三大生产国和第二大消费国。

  该人士指出,汽车生产和使用在大量的能源消耗中占很大比例。汽车燃油消费占国内燃油总消耗的比例,由2000年的38.7%提高到2003年的42.7%,去年更是达到49%。

  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也让我们不能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对周围环境潜在的透支也非常严重。据悉,汽车尾气排放的有毒气体目前正在成为城市的第一污染源。

  四大因素制约汽车业的发展

  我国经济学家最近指出,我国未来五年GDP的增长速度仍然可以达到8%左右。但另一方面问题也更加突出,那就是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在递减,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在增加,发展的总成本进一步提高,进而影响到汽车产业的发展会进一步受到能源、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制约。

  首先,能源紧缺对汽车产业经济增长的制约将会增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汽车工业的发展是以不断增加能源方面的投入来实现的。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所以绝大多数资源的人均拥有量都明显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从而需要大量进口。据有关数据显示,仅就石油一项来说,2004年我国石油的进口达到1.4亿吨,对外依存度为45%,未来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会更高。

  冯飞认为:“从其他国家走过的历程来看,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意味着能源消耗在逐渐提高,在汽车交通领域,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

  其次,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将不断减弱。专家指出,目前我国还主要依赖于劳动力廉价优势和其他生产要素价格低的优势,来支撑持续的高增长。虽然我国的劳动力目前还很充足,但今后五年我国的劳动力价格将会不断上涨。

  第三,外资的大量流入将继续蚕食汽车行业的利润。商务部研究院产业投资趋势调研课题组近来在对未来跨国公司投资情况的研究中发现,汽车制造业今后三年仍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几乎所有的跨国汽车公司都将在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的投资规模与速度上加大力度。

  另外,对环境的透支也会成为制约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因素。就大气污染来说,据有关研究机构的分析数据显示,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7%。今后,汽车企业可能还需拿出一部分利润来补偿这些透支。

  “双高”难题已成事实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同时进入“高成长期”和“高成本期”。这将是未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要面临的一大矛盾,也是从现在开始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事实上,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学术上的争论也日渐激烈。一部分学者主张仍然要加速发展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重工业,因为重工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有长期的刺激作用。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中国不必重复西方国家的老路,应当跳过重工业的发展阶段。

  不管怎样,汽车的发展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人们也不可能再回到没有汽车的时代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是摆在各大汽车企业面前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一大课题了。(记者 刘 榴)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