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市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个是生产企业不跟进降价的种种宣言,另一个是经销商纷纷降价促销的信息。在消费者眼里,生产企业和经销商都是卖家,穿一条裤子。如此言行不一,到底哪个更真实呢?
企业不跟进降价是基于稳定市场和保持利润的需要,经销商暗自降价则来自生存的压力。应该说,汽车价格降还是不降,终究要由市场说了算。如此,离市场最近的经销商应该更接近真实。显然,汽车企业不愿意正视事实。
不愿正视事实,又想言行一致,切实掌控旗下经销商便迫在眉睫。事实上,来自渠道的博弈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厂家和经销商都希望,对市场拥有更多话语权。从目前看,这场博弈的前一个阶段已经完成,依靠《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厂家基本完成了对销售渠道的改造,遍地开花的厂家特许专卖店,即4S店几乎成了汽车销售的惟一模式。
一度,以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为代表的大卖场是销售渠道的“桥头堡”,亚市也以“车市晴雨表”自诩。《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出台后,大卖场面临被取缔的危险,于是适者生存的变革开始了。回头看今天的新亚市,只不过是4S店的一个集群,临街叫卖的喧闹一去不复返了,汽车销售退缩到装潢华丽的店铺里,成为汽车厂家遥控的棋子。
尽管如此,渠道的博弈并没有停止。汽车业的大跃进也带来了渠道的过分扩张,厂家一手扶持起来的4S店开始“同城竞技”,一个经销商多卖出一辆车,就意味着其他经销商少卖出一辆。随着汽车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快速缩水,4S店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汽车价格,作为市场最重要的指标,开始在渠道里出现失控的现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失控大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部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不强,经销商完不成销售任务,不得已降价促销;另一个是实力较强的经销商出于打压对手的需要,主动加大让利幅度,吸引消费者来买车。无论是哪种原因,其结果是,作为个体的4S店未能按照厂家的统一部署来执行,这个差异化给了车市多元化的色彩,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厂家的影响力。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尽管价格战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的供过于求,但经销商在其中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最近一段时间,来自渠道的降价呼声越来越高,而多数企业还没有做好降价的准备。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怪现象,一面是厂家信誓旦旦说决不降价,一面却是经销商暗地里大幅降价。
于是,厂家整顿渠道的工作开始了。记者了解到,很多企业成立了所谓的“区域经销商联盟”、“区域经销商商会”,希望通过互相监督来稳定车价。此外,为了防止价格波动,有的企业委托第三方进行价格调查,经销商如果低于厂家规定的价格售车,将被处以上万元的罚款。这种调查的依据除了票据之外,销售人员与购车人的谈话录音也算证据。以至于,经销商由于害怕被调查人员抓到把柄,给消费者返利的时候,连话都不敢说,而是在纸条上写字交流。
规范渠道,强化厂家决策的执行力度,这本没有什么错,但一旦与市场竞争对立起来,就成了变相的垄断。这种局面不知道能维持多久?之前,经销商之间的价格联盟不是没有过,但大多不攻自破。现在,厂家又一厢情愿地搞价格自律,不知道是不是掩耳盗铃。也许,厂家一手促成的“商会”抑或“联盟”,反过来会成为经销商制衡企业的筹码。
汽车市场到底谁说了算,还是那句老话:“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作者:新浪青年汽车论坛评论员 武卫强)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