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业是否需要自主创新引发激烈讨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 11:59  经济参考报

  科技部专家质疑汽车工业“以市场换技术”

  该部研究室主任说,合资不应成为自主发展轿车工业的障碍

  在走过了长达20年的合资道路之后,中国汽车工业是否需要走自主创新之路,在业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科技部有关专家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只有自主创新的、有灵魂的企业,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在近日科技部召开的“吉利现象——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发展道路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教授路风表示,中国汽车工业的市场模式正在发生一些深刻的变化,未来的主流车市,将是普通消费者的市场;一些由市场边缘进入的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汽车企业,将有可能成为汽车工业的主流。汽车专家、科技部研究室研究员金履忠说,汽车工业“以市场换技术”的做法,弊很大,利很小。20年间,合资企业的轿车占据了中国90%的市场,但我们却没有掌握汽车制造的核心技术,换来的都是外国公司即将淘汰的成熟技术。

  近一时期,科技部研究室组织有关专家到奇瑞公司、吉利集团等对我国汽车工业进行了专题调研。专家们认为,尽管这几年来社会上对吉利、奇瑞的质疑声一直不断,但吉利却以持续上升的年销量和不断增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着实实在在的回应。吉利进入汽车工业起步很低,但由于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如今已生产出了国内目前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档变速箱。

  与吉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以“三大”为首的国有大型企业及合资企业,在经历20年合资、国家大量投入,集聚了国内大批优秀人才之后,却连一个自主研发的新车型都没有能够发展出来。甚至在近年来中央开始把“自主创新”提到事关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国家竞争力的高度之后,这些“兵精粮足”的大企业依然没有试图在自主研发上有所作为。

  科技部研究室主任梅永红说,合资不应当是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的唯一路径,更不应当成为中国自主发展轿车工业的障碍。如果只是把合资当成终极目的,为了合资而合资,那么合资就不可能成为提升中国轿车工业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机会,反而成为中国轿车工业的“宿命”,成为中国企业不进行学习和自主开发、不着力培育自主品牌的最好借口。同时,“以市场换技术”其实有着许多限定条件,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和政策设计,这一策略的结果就很可能事与愿违。中国轿车工业在技术能力上长达20年的停滞不前,原因就在这里。

  专家认为,合资模式并不支持中国产生系统性的自主研发的能力。相反的,合资企业普遍存在严格的技术限制条款,他们会通过多种方式防止中方产生新的设计能力。对于跨国公司本身来说,合资公司以及中方本部所产生的技术研发能力、所可能研发的新产品,都会对外方本部及其全球体系带来威胁。

  中国汽车界迄今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认为,由于只引进不消化,合资的结果是形成了两个怪圈,一个是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还有一个就是能力弱就依赖外方,外方来了以后我们的能力越来越弱,越弱就越依赖,不仅引进消化的政策没能全面执行,更谈不上创新。

  本报记者 王一娟

(编辑:郭海霞)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