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短缺问题显现
政府、汽车厂积极应对
镜头1:2005年7~8月,广东地区闹“油荒”,小加油站关门,成百辆车昼夜排在中石化、中石油加油站附近等候燃油运输车的到来。广东地区的油荒事件敲响了能源警钟,能源短缺问题前所未有地撼动了中国汽车社会。
让普通老百姓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缺油”的状况还是这次广东地区的“油荒”事件。“油荒”事件无疑是未来能源危机爆发的预演。
有数据显示,中国40%的石油需要依赖进口,其中进口原油的30%用于新增汽车的消耗。由于国内石油近一半依赖进口,已经危及国家的石油安全,最近几年汽车迅速地进入家庭,加大了石油的消耗,让这种状况日益严重。
有专家分析认为,全球汽车工业都面临能源短缺问题,但在中国这个问题更加复杂。由于国内汽车发动机技术水平整体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汽车燃油效率低下,目前中国汽车平均油耗比发达国家高百分之五十。汽车业增长进一步激化能源安全。
开发节能环保的全球汽车技术是大势所趋,世界汽车业巨头对新能源汽车投入相当的精力。以大众为代表的欧洲车目前汽车燃料以柴油为主,柴油成本低、相对清洁,新出厂的车60%是柴油车。以丰田和通用为代表的日美车系的技术竞争聚焦氢动力或者混合动力技术。如通用开发的Sequel燃料电池概念车、在中国生产的丰田“普锐斯”。
专家们认为,为避免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在未来发展清洁能源汽车,而且尽快地使之实现商业化。为此具体开出了三帖节能良方:一是由国家出台政策,关键在于要尽快出台燃油税,另外还可以仿照美国的做法,对购买混合动力的小排量汽车,由政府给予消费者一定的补贴等;二是不断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要求。如依照国家已发布的节能技术规范,即“到2010年新乘用车平均耗油必须比2003年降低15%”等;三是引进国际成熟技术,节约能源、降低排放。
政府开始高度重视能源问题,据悉,“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在“十五”基础上,重点研究开发和掌握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代用燃料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的关键技术,建立整车评价平台,推动标准体系的建设,促进节能环保机车的产业化。
排放污染不容忽视
欧Ⅱ标准全面推行
镜头2: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污染物排放总量也日趋上升。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市区,机动车排放已经成为污染物的第一大污染源。据国家环保总局预测,2005年我国机动车尾气排放在城市大气污染中的分担率将达到79%左右。由汽车排放所带来的大气污染将是我国步入汽车社会所必须面临的第二道难题。
大量的汽车废气也给环境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进一步增长,城市污染可能更加严重,甚至越来越难以控制。
有专家认为,我国汽车排放污染大的原因,主要在于汽车性能差、单车排放量大,在用车的保养状况差、使用年限过长,汽车排放标准落后、车用燃油品质差等方面。我国如果能严格排放标准、提高汽车性能,提高油品质量、发展清洁能源,尽快实施燃油税,并改进交通状况、完善环保管理体制的话,从中长期看,汽车污染排放量增势将趋缓,甚至会下降,汽车污染也不会成为阻碍汽车产业发展的障碍。
相当于欧Ⅱ标准的国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第二阶段限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完成了欧Ⅱ标准的推广,今年北京开始推行欧Ⅲ标准。而环保总局的计划是,到2010年,北京市的机动车排放标准达到与欧洲同步。由于目前国内大部分生产厂商已经完成了技术准备工作,无论是合资企业还是民族企业都能够生产出符合欧Ⅱ标准的车型,而更高标准的汽车也在推行之中。
不过,另有专家指出,治理汽车污染的前提不仅仅是提高技术而且在于改善交通环境。在目前的交通状况下,就是采用欧Ⅴ的标准也不能明显解决汽车污染问题,城市中的汽车污染,很大部分是由交通不畅导致汽车燃料无法完全燃烧造成的,道路的限制可能会把欧洲排放标准该起的作用完全抵消掉。
缓解拥堵迫在眉睫 建立立体交通系统首当其冲
镜头3:
在中国的城市汽车越来越多,有些大城市甚至出现了车满为患。一些城市上下班高峰时城区道路交通基本瘫痪,部分车道饱和度高达95%,车速也下降到每小时10公里左右。
“买车不难,出行难”,各大城市车民都有这样的感叹。一边是交通严重堵塞,一边是私人购车潮涌,矛盾不断地加剧,交通拥堵已成了社会主要问题之一。城市道路建设速度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在未来这一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
车路矛盾不仅降低了运输和通行效率,交通拥堵带来的汽车怠速运转,还加重了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与此同时,交通事故也是有增无减,近年来我国交通事故死亡率高居世界第一。专家认为,如果到2010年我国的道路交通问题还没有较好地解决,只依靠欧洲排放标准,面对增加了一倍的汽车数量,汽车污染的问题难解。
各方专家学者也纷纷为之献计献策,认为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首先需建立和优化城市的立体交通系统,才能较好地解决汽车拥塞和污染等“大都市病”。另外还要大力发展公交、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同时,市民交通文明意识的培养,也为缓解交通拥堵提供条件。不过,由于城市空间用地有限,路网加密潜力极为有限,而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潜力也大到难以预计的地步,真正要达到疏导交通的目的,最终还是要制约过多汽车入城,大力发展卫星城。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