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野鸡--汽车社会生态的一环
打野鸡--汽车社会生态的一环
引子
看看这里的照片,不能否认也反映了中国的汽车社会的一个层面。
摩托车与汽车本来都是汽车工业的终极产品。照片中的这种能遮风挡雨的运输机械,完全可以认为就是中国特色的低级汽车。
低级汽车,有庞大的用户群体。买的人多,给汽车工业贡献的产值也就多,提供给汽车行业的就业机会也就多。用的人多,它们承担的客流量与物流量多,它们占用的道路资源或者说所形成的交通流量也多。
当然,低级汽车还有治国方面的功劳。解决大量人员就业问题,提供大众化的生存机会,保障社会安定,它功不可没。所以,在“阿东眼里的人与车”栏目中,一定要谈到它们。
要不要“打野鸡”?
由于手头调研课题时间很紧,那天傍晚我临时决定去郎溪,在宣城急匆匆跳上一辆已经驶出车站大门的客车。
那是宣城到郎溪的最后一班车,当时天色已暗。我在车上看地图,郎溪同南京接壤,县城距南京仅120公里,很近。大约在1990年前后,也就是大约15年前,我曾经到过郎溪,在县城里住过一晚。那一次我们开的车出了故障,一路慢慢磨到郎溪,已是凌晨一点钟。疲倦不堪的一行人找到一家旅社便睡觉,第二天一早匆匆又出发,所以对那时的郎溪的印象仅仅是:一条窄街,穿城而过,两边是东倒西歪的房子。
车从宣郎高速公路的一个叫十字铺的地方下了高速,然后就是一条普通的公路,我想应该是三级。那是从十字铺通往郎溪县城的,约15公里。这时天已黑尽,车窗外似乎是些丘陵。到郎溪下车走出车站,门口的大街上停了几十辆三轮摩托车。不停地有人问我去哪里,要不要“打野鸡”。
呵呵,郎溪!色情业如此红火与如此张扬?超过广东SZ、广西BH、吉林CC?对任何一位下车的男女都问一声?
新名词“达雅机”
我看车站太乱,于是走到大街上,灯光不明不暗,我这近视眼也看不见什么宾馆旅社的招牌。我问一位开三轮摩托车的老师傅:“帮我找一个某某价位的宾馆,送到。多少钱?”
他说两块钱。我想这价格倒也便宜,就上了车。行驶了五十米,拐进了一个黑洞洞的大门,里头倒是有宾馆的牌子。这的确就是一家我所要求的价位的宾馆。我有点窝火:没想到,就这样扔了两块钱。唉,算了,谁叫咱生在市场经济。在外头跑得多了,也该知道要是在某个不熟悉的大城市,出租车要么跑一公里让你掏10块钱,要么转它几十公里等无数个红灯,最终让你不仅掏钱还累得要发心脏病呢。
办好住宿,出门吃饭。吃饭的过程中,懂了一个新名词:郎溪当地管三轮摩托车叫“达雅机”,这就是我一再听到的“打野鸡”。据说十来年前最先进入当地出租车市场的三轮摩托车是“达雅牌”,这样,后来的所有品牌的三轮摩托车都被当地人俗称为达雅机。其实,人家的正名有力帆、银钢等等。
我吃饭的小馆在我住的宾馆旁边,实际上就在郎溪汽车站门前。眼前看得最多的东西就是不停地开来开去的达雅机。在车站大门口,有几十辆达雅机在等待到站的客车。
呵呵,这阵势如同首都机场航班到达处等客的出租车。只不过,人家首都机场等客的出租车被维持秩序的人管着,排着整齐的队,这里的出租摩托车却乱作一团。
适者生存
郎溪离南京的溧水只有几十里。我知道溧水县城也是三轮摩托车的天下。我曾经拍过溧水的三轮摩托车多如麻的照片。这些三轮车如何适应这一带的环境,车主们如何靠它而生存,让我一直很感兴趣。
这样,第二天我就有意坐了好几次达雅机,去公安局,去交通局,一路上就同拉我赶路的开达雅机的师傅们聊天。后来我又坐在郎溪汽车站前的一个小吃摊上拍了四十分钟的照片,专门拍这个十字路口来来往往的车。
一来二去,大体上知道了郎溪达雅机车主们的生存状态。第一,至少有十多个品牌的三轮摩托车在市场中竞争;第二,仅县城里的营运达雅机就可能有一千多辆,黑车还有一定数量;第三,达雅机已经饱和,县城已经执行按牌照号分单双日行驶的政策;第四,当地管理达雅机的其它一些政策与收费力度;第五,这些起步价为一到两元的代步工具适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习惯,经营收入确能让车主养活自己。
我办完了我的事情,准备离开郎溪的时候,决定深入采访一两位达雅机车主,让有兴趣的读者们得到中国国情的一个片断:关于中国的这一片地方的人买车用车的更真实并且更详细的信息。
于是我采访了一位“达雅机”(三轮摩托车)车主袁师傅。不过,网络上容不得长文,我就暂且停笔吧。关于袁师傅的人与车的真实故事,下回分解耶。
采访感言
如果要研究中国“大众”在怎样买车用车,不能忘记“大众”主要在乡下。中国的摩托车与农用车的年产量,很早就是汽车年产量的十倍,只是这两年汽车产量上来了,才不至于有那样大的产量落差。
正如我在文中所介绍,郎溪离南京只有100公里多一点。可是它的车辆构成同南京有天壤之别。同样,也如文中所说,我曾经拍过溧水(南京的一个县)的三轮摩托车多如麻的照片。溧水县城或者郎溪县城的三轮摩托车“多如麻”,这形容一点不过份,如果要追究所谓的千人拥有量指标,我想一定是超过了北京城的轿车。
我多次到过京沪穗这样的现代化大城市,也到过中国的很多县城,东部中部西部都有。另外,也有一点偶然的机会去过国外,看见过日本欧洲的城市与乡村的车辆结构。这样,就社会上在用汽车车型结构而言,我有两方面强烈的感觉:
第一,与外国的城乡车辆结构相比,中国的北京等城市在中国恰似孤岛,车子太好。
第二,与中国的社会车辆结构相比,中国的媒体上讨论的中国汽车社会,国情隐晦。
(作者:新浪汽车特约评论员 钟东)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