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华普老总徐刚:消费模式决定汽车文化差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6日 09:09  解放日报

  10月10日开始,“2005中国汽车文化论坛名校巡讲”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举办,活动邀请了著名汽车文化学者、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刚,社会学家、零点研究集团董事长袁岳等知名人士以独特的视角剖析中国汽车文化。

  消费模式决定汽车文化的差异

  徐刚:作为汽车行业的从业者,我对汽车文化的定义很简单,就是在一定国情和地理环境下,国人买车、开车、用车时的方式与特点。

  袁岳:就汽车文化来说,中国和欧美的区别很大,中国人南北差异也很强,南方人追求品位,北方人追求实用;如今中国大学生很少买车,而在国外学生买车是一种自然现象。可以说,消费模式决定了汽车文化发展。

  徐刚:据我了解,世界各国买车的习惯差异非常大。美国人买车就像吃快餐,说话间就恨不得一轰油门就把新车开走;欧洲人买车就像泡咖啡馆,一定要从从容容地进行。而我们中国的老百姓买车最有意思,中国的购车者买车前先做功课,研究市面上各种车型、车款的优点缺点,还要琢磨攻克各种技术参数……然后带上一家老小,像过节一样去参观各种车辆,最后买回一辆“全能”的车。

  所以,我们华普造车的时候,就尽量照顾到消费者这些心理需求和文化取向,让汽车既融合车主的气质,又能将这种个性表现出来。

  中国汽车文化还处于形成发展期

  徐刚:眼下在中国,真正属于国人自己的汽车文化还没有形成体系,占据国人视线的多是海外的汽车消费文化。但是,华普还是非常认同“文化造车”这一概念,没有汽车文化就不会有汽车的成熟消费。所以,华普综合国内外汽车文化的特点提出了海派汽车文化,来逐步建立国人自己的汽车品牌。

  我不否认一些知名品牌汽车的优势,但是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来看,消费速度的跨越太大,因此迫使华普因地制宜地创建民族车。在中国,一般的消费者都喜欢三厢车,因为中国人认为,只有后面带“尾巴”的三厢车才是轿车。有些海外知名汽车品牌的车型在中国市场遭到冷遇,就是因为他们不太了解中国人的汽车文化。在这方面,民营汽车就特别占优势。有一句广告语说:“不求最贵,但求最合适。”华普这样的民营汽车厂商就是要造出最适合中国人驾乘和养护的汽车,带给大家切实的出行革命。

  汽车文化的力量

  徐刚:汽车文化的一个典型案例可以说明,汽车消费不仅仅有东西方差异,而且也是男女有别的。男性消费者购车一般比较理性,女性则比较感性。每次车展上我都会观察,我发现大多数男性看三样东西,一是最昂贵的和动力最强劲的新车;另一个是看哪个操控最好、价格最便宜,可以近期就买来开;第三个,就是看漂亮的车模了。而女性则把车当成流动的家,当成发泄情感的空间,看成是办公室、家之外的第三个空间,作为自己的小宠物。这就是汽车文化的力量。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的生活半径在拉长,很多人因为自己的体力无法承受每天早上骑一个小时自行车去上班,而且在没有直达公交、地铁每天人满为患的情况下,宁愿一边供房,一边供车。汽车逐渐走进家庭,大小不同款式各异的私家车在道路上行驶,这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老总语录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