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出新品降价位求合作 富士重工在中国着急了(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 12:11  中国汽车报

图为富士重工株式会社中国事务所的总代表中村幸宏

  因股权变化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的富士重工,近日又加快了在中国的步伐。

  日前,记者在一次发布会上见到了富士重工株式会社中国事务所的总代表中村幸宏,向他询问富士重工在中国下一步打算怎么走。他这样回答:“开辟中国四轮驱动的汽车领域,使个性独特的斯巴鲁汽车,在中国的消费者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喜爱。”这是一个含糊其辞的回答,但从一年来富士重工推出的一系列令人目不暇接的市场运作行为中,我们可以发现,富士重工正在加紧拓展中国个性化消费市场,期待在销量上的突破,甚至有点迫不及待。

  新品迭出 价位向低

  今年10月,斯巴鲁新款力狮2.0R投入中国市场。今年底,翼豹的另一款新产品也将投向市场,而就在这之前的7月,新款森林人也已在中国市场销售。富士重工中国总代表中村幸宏称,在中国销售的斯巴鲁车型与海外市场完全同步。

  短短一年时间,富士重工迅速引入了四种车型,而且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丰富产品体系,甚至在颜色、内部配置的添加、更改等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上,都及时作了调整。这种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不仅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一个以技术起家立身的企业的严谨和认真,也间接反映了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而在价格的制定上,更能反映其进一步贴近市场、迎合国内消费能力的愿望。从7月推出的新森林人到最新推出的新款力狮2.0R,不仅在技术和配置上有提高,而且价位普遍趋低,新款力狮2.0R价位定在27.98万元人民币,这个价位更加接近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中村幸宏称,这个价位导向,是为了更广泛地在中国开拓四驱轿车新领域而做出的战略性定价,旨在让喜欢斯巴鲁的用户有能力购买这个产品。他还称,虽然作为厂家认为这款产品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但这个价位最终是否合适,还需要市场的验证。而有业内人士猜测,即将推出的翼豹新款产品价位也将有所下调,以迎合中国消费市场的消费能力。

  目标消费群体从专业化向平民化延伸

  斯巴鲁汽车与赛车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富士重工也一向以其独特的产品技术为傲,特别是其水平对置发动机和四轮驱动系统。这使得其消费群体相对专业、集中,他们热衷于汽车的技术和性能。但在中国市场的推广中,其目标客户有了明显的延展,新款力狮2.0R的目标客户是心理年轻、向上 、追求高生活品质、热爱驾驶的群体。不再过分强调目标群体对技术性能的追求,这暗示追求更大市场份额的斯巴鲁汽车对目标客户群体的扩展。中村幸宏多次强调,斯巴鲁作为一个进入中国市场时间不长的产品,其市场的认知度还有待加强,富士重工在中国地区的首要工作是建立完整的销售网络,做开拓市场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为了帮助经销商提高销量,富士重工将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市场营销力度。据记者了解,正在加紧筹建的中国销售公司,将主要从事斯巴鲁汽车品牌的授权管理以及与政府的沟通交流工作,不会影响其在国内已经形成的销售格局。

  扩大销量的价格门槛难以逾越

  在日本,富士重工只是一个小汽车公司,2004年,其产品在日本汽车市场所占的份额不过5%,但其海外市场发展很快,根据富士重工斯巴鲁今年4月公布的年报,2004财年斯巴鲁品牌汽车销售58.2万辆,其中日本本土、北美、欧洲三大市场销量分别为25.4万辆、21万辆和6.1万辆,占公司总销量的90%以上。其在1997年推出的森林人至今累计销售90万辆,目前全球月销量达1万辆。

  而在中国市场,斯巴鲁的表现并不能让人满意。受进口关税、中国的消费能力等因素影响,斯巴鲁汽车的年销售量仍在几千辆徘徊。这其中既有进入较晚的原因,也与其对中国市场仍然不够了解有关,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价格上。

  中村幸宏坦陈,由于中国的关税较高,中国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价格差距较大。较高的产品价格面对的却是相对薄弱的购买力,让更多的人拥有斯巴鲁汽车,价格显然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门槛。而如何化解价格上的矛盾,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合资建厂显然是最好的选择。中村幸宏否认了关于与上汽合资谈判的传闻,但他也表示,富士重工一直都在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并愿意与国内有实力的汽车企业合作。

  由于丰田的进入,富士重工的股权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会不会影响它在中国的发展?对此,富士重工的官方口径是:双方的合作是一种业务上的提携关系,并不会影响富士重工斯巴鲁汽车的中国战略。(吕彩霞 文/图)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