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节约型社会更显柴油车价值(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 11:48  中国汽车报

奥迪TDI柴油车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中国,已经受到了很大影响,广东这样的能源消耗大省更是首当其冲。在广州许多加油站,排队加油的车龙达到了约1公里长,而一些加油站,索性挂出“无油”的牌子。

  广东汽油供应紧张现象只是冰山一角,进入8月以来,东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相继遭遇缺油之痛。

  中国推广柴油车有基础

  随着原油供应紧张,国内汽油市场油价也水涨船高,燃油经济性问题已成了消费者购车、用车最关注的问题。专家预测,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原油价格将一直居高不下,原油的供应紧张情况还将持续。

  造成原油紧缺的另一个潜在原因,是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初具规模,而且在不断扩大。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原油紧张问题将会进一步凸显,但要想在短时间内找到一种完全替代原油的燃料显然不切实际,最好的办法是减少原油的消耗。在解决油耗问题上,推广柴油车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基础和优势。

  专家认为,柴油发动机油耗低早已得到公认,与汽油机相比,柴油机在环保、节能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由于柴油机采用了缸内直喷、压燃、稀薄燃烧等先进技术,燃烧效率高,热转换率高达40%左右。与汽油机相比,柴油机节能可达30%。在2004年9月举行的“一箱油挑战千里无人区”活动中,贵阳出租车司机汤永明驾驶捷达SDI柴油出租车跑出了一箱油(55升)行驶1952公里,百公里耗油2.82升的成绩。有数字统计,若将北京现有的6.7万辆出租车的一半改为柴油车,每年可以节省汽油约13万吨。在当前燃油紧张和排放限制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柴油机的这一优势当仁不让地突显出来。

  柴油机已今非昔比

  长期以来,人们对柴油和柴油发动机有着种种误解,这与国产柴油品质较差、柴油机技术落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随着捷达柴油轿车销量的不断增加,人们的误解正在消除。柴油轿车的能源消耗为汽油轿车的45%~60%,油耗低不仅节约能源,还势必减少排放,二者成正比。

  国内柴油轿车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应用新技术后,现状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乘用车柴油化在国际市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中国汽车柴油化也是大势所趋。目前,柴油轿车在欧洲的占有率达40%,在德国达到50%,预计到2006年,欧洲每两辆新车中就有一辆柴油轿车。 而国内现有轿车中,绝大部分是汽油车,以柴油机为动力的轿车少得可怜。

  一汽-大众

  中国柴油轿车的“拓荒者”

  作为国内柴油轿车的主流生产企业,一汽-大众始终看好中国柴油轿车的发展前景,坚持大力推广柴油车。但由于多种原因,国内很多企业还不敢把柴油机运用到乘用车上。在柴油车的推广上,除了媒体和政府之外,生产企业也应该扮演“拓荒者”的角色。

  三年前,一汽-大众开国内汽车制造业先河,率先向国内市场投放了中国第一辆柴油轿车捷达 SDI,并陆续投放了宝来 TDI、 奥迪TDI、开迪SDI,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目前累计销售量已经超过3万辆,赢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柴油轿车相对于汽油轿车在经济性、动力性和安全性等方面优势明显,其高效、经济、节能等特性更加符合国家汽车产业政策与环保要求。另一方面,柴油轿车优越的经济性也给消费者带来直接利益:油价上涨,柴油轿车的省油特性进一步显现;燃油税即将开征,省油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这一切都给柴油轿车主导未来轿车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提倡节约型社会的今天 ,柴油轿车将愈发受到广大用户的钟爱。

  世界性的石油危机和环保方面的要求极大地促进了非汽油能源车的发展,但混合动力、氢动力、燃料电池等新兴技术在未来10~20年内还难于普遍采用。一汽-大众在轿车技术和能源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全力打造柴油轿车产品。现代柴油机已经完全改变了过去的形象,它不仅具有高效、经济、有益环保及面向未来的特点,还具备使用寿命长、维修成本低的特点。在高速性能、加速性能、操纵性能、乘坐舒适性和噪声控制方面已经完全可以与现代汽油机相媲美,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喜爱。

  一汽-大众有关人士指出,发展柴油轿车是目前最现实、最有潜力、最有效解决油价上涨导致的轿车使用成本上升的方案。作为国内率先引进国外先进柴油机技术的厂家,基于领先对手的差异化优势和全社会倡导节能环保的发展趋势,一汽-大众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推广柴油机战略,也将在柴油车领域全力开拓,不仅要成为先行者,更要成为领先者。(范贵宁)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