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整车及零部件出口数量的加大,我国将完善汽车出口预警机制,以减少汽车产业受到的损害。这是日前在天津举行的“2005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王琴华向媒体透露的消息。
王琴华表示,我国的一些零部件,像轴承、刹车片等等这些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有了比较强的竞争力,随着出口的增加,国外对我国出口的整车及零部件发起这种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调查可能性也在增加。因此,对我国汽车出口是一个危险信号。
我国汽车出口暂无“反倾销”
提到“反倾销”,人们立即就会想起出口的中国彩电和纺织品,这类产品在欧美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并对国外的同类产品生产企业造成了某种“威胁”。而中国在汽车制造方面,一直被认为是比较“弱势”的,商务部2004年的中国汽车竞争力报告中,也屡屡提到“不具备竞争力”这句话。
虽然,商务部机电司副司长日前曾表示,在中国汽车产品是最具增长潜力的商品。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已经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2005年1月至8月,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68.1亿美元,增长37.2%。即便在中国汽车工业相对低迷的2004年,中国汽车产业出口同比增长仍达到73%。然而,中国汽车出口目前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业相对落后的亚洲、非洲、中东和南美一些发展中国家。可以说,整车出口还面临着实力弱、竞争力不强的整体困境,近期面临“反倾销”调查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像轴承、刹车片等这些以劳动和材料密集型的机械类低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有了比较强的竞争力,随着其出口数量的不断加大,日益显示出加强自身保护的必要性来。
“完善汽车出口预警机制,主要是加大对零部件产业的预警模型和评价系统的建设,”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预警处一位处长告诉本报记者,“并不意味着中国汽车出口即将面临反倾销。”
避免“自相残杀”
长城汽车总经理王凤英表示,近年来我国汽车产品出口存在“增量不增利甚至赔本赚吆喝”的现象,出口厂商之间相互低价倾轧的恶性竞争也时有发生。
上海口岸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份,近2600辆汽车的出口价格为1400余万美元,平均单价约5500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出口数量上升10倍,价格却只上升了2倍,平均单价下降了约七成。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国产汽车仍处于低档、低价层面,“自相残杀”的价格战也成了利润的“杀手”;另一方面,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中东和南美一些发展中国家,市场比较窄。重叠的目标市场和客户,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国内厂商的竞争。
有业内人士宣称,现在除中国外,国外已没有一家企业可以造出1万美元以下的轿车。国外劳动力成本较高及高额利润的诱惑,使外国大公司,包括国内的合资企业很难涉足低端轿车市场。华晨汽车副总裁赵福全曾说过,“尽管我们在出口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比如说成本优势、技术优势,但是国外的汽车公司也在进入这些市场,况且我们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一些低端市场,获得利润也有限。”
由此,业内专家表示,如何有效地避开价格战的误区,更好地提高国内汽车出口的竞争力,是国内所有汽车厂商不能不静下来深思的问题。商务部建设汽车出口基地的目的,也更多地在于使零散的汽车产品出口形成合力,为中国制造的汽车早日畅行世界培育土壤。本报记者 罗文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