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进化的历程中,无论是有形的产品还是无形的文化,都在比较中发展,在融合中完善。在消费领域,“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早就是百姓购买决策的心诀了。产品对比,成为社会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消费文明的成长和丰富,产品评比也从自发走向了自觉。
当轿车走近中国百姓的时候,车型评选也很快成为国内有关媒体追逐的热点。于是,国内媒体上充满了名目繁多的车型评选结果;于是,对评选结果的甄别,也就成为百姓关心的话题。
普通消费者,在不同的评比结果面前,究竟应该相信什么?
评选车型,是为了改善生产、引导消费
评选车型,是以家庭消费为主的乘用车消费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市场内在的客观需要。
信息消费的有关理论证明,人对无限传播的信息有着有限消费的选择。人脑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和使用,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只有那些符合个人价值观、消费偏好并在个人信息视野内能经济性地获得的信息,才能在个人大脑中占有空间并得到排序。在市场的可选择性消费品急剧增多的条件下,消费者就自然产生了按照这个规则简化产品信息的需要。产品评选正是这种需要的客观反映,其结果又反作用于市场。
科学公正的评选,能够担当消费者购买车辆的参谋,促进企业改善生产。一方面,消费者有对复杂市场信息进行简化的客观要求,生产商也有对产品进行突出宣传的需要,这两个需要在车型评选中得到集中反映;另一方面,车型评选的结果,对生产厂商和消费者具有相应的影响:消费者可能根据评选结果做出购买决策,生产商可能根据评选结果改善产品。
评选车型,必须遵循其固有的基本规律
作为沟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桥梁的车型评选活动,具有其内在的必然规律。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其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已经超过了100年,与汽车相关的评选活动也已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了。伴随这个历史的演进,一些具有品牌效应的评选得到锻炼成长。例如,美国《Motor Trend》杂志的“年度车型奖”;美国《汽车工业》杂志的“年度汽车人物奖”评选活动;美国汽车工程协会的“年度汽车技术进步奖”评选活动;德国《汽车发动机与运动》杂志的“年度车型奖”评选活动;英国《TOP》杂志的“年度车型奖”评选活动,等等。它们都已成为当今世界汽车工业较有影响力的评奖活动,得到汽车企业和消费者的一致认同。
纵观历史,它们的发展遵循了一些共同的规律,这就是:
一是坚持规范的专业评选程序。车型评选结果看似简单,但评选活动过程却十分复杂,涉及到活动策划、车型选择、专家组织、专业测试、集体投票等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非常规范的程序,确保评选公正公平、科学合理。没有规范而全面的专业评选程序,无异于赶鸭子上架。
二是坚持严格的专业技术标准。乘用车技术,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后期阶段工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轿车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严格的专业技术标准,是评选者成功沟通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保证科学公正的前提。离开了严格的专业技术标准,无异于瞎子算命。
三是坚持广泛的代表性。车型评选的结果,不是用来供人欣赏的,也不是用来供奉的,它肩负有推动生产商改善产品质量、引导消费者健康消费的职责。车型评选必须源于市场,又服务于市场。因此,车型评选自始至终都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缺乏代表性的评选,无异于盲人摸象。
国内目前一些单位组织的评选车型活动,明显没有遵循上述规律。有媒体、网站、广告公司组织的评选,不仅参评专家没有权威性,参评车型缺乏代表性,评选策划违背公平性,甚至连评选的必要条件都不具备。它们得出的所谓当选车型,自然不能令人信服。
中国品牌的车型评选,需要专业的创造
实践证明,客观而科学的评选,对于推动企业创新、引导客户消费、提升市场质量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因而就能得到消费者认可,就有生命力,就会形成权威。相反,功利而片面的评选,是对企业家精神的一种歪曲,是对消费者忠诚的一种欺骗,是对市场规律的一种践踏,就会遭到消费者唾弃,受到市场惩罚,最终昙花一现。
专业的,才是标准的,才是更可信的。
我国家庭轿车市场正在飞速增长,汽车消费文化也在逐步丰富。同时,国内消费者还不成熟,市场信息过剩与有效信息缺位的矛盾还比较突出,迫切要求有科学公正的车型评选。
但是,国内目前各方面对举办车型评选活动还处于探索阶段。借鉴国外权威车型评选的成熟做法,创造具有特色的车型评选品牌,是时代的呼唤。
国内汽车专业媒体《汽车族》杂志,引入美国权威专业杂志《Motor Trend》的成熟做法,成功运作并组织了“中国2003年度车型” 、“中国2004年度车型” 、“中国2005年度车型”评选活动,严格遵循科学规律,评选结果令人信服。(柳长立)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