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公务车改革:“割肉”还是“大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1日 09:56  中国经济时报

  “屁股底下一座楼”是某些地方百姓对官员“坐骑”的一个形象比喻。由于相关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公务车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激化政府官员与普通百姓矛盾的“导火线”。“公务车改革”已是老生常谈,虽然近几年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改革措施,但令人喝彩者鲜见。公务车改革为何这么难?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最佳的改革方式?

  公务车改革箭在弦上

  据了解,目前各地政府采购汽车的数量每年都在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汽车采购在政府采购总体支出中仍占有较大份额。2004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达2200亿元,其中汽车采购额就高达500亿元。以浙江省为例,现有公车不少于10万辆,按最低标准估算,每辆车每年更新费用2万元,一年更新费用便达20亿元。此外,每年新增一万辆车又是20亿元。每辆车每年司机工资、福利、油耗、修理、保险、养路、洞桥费,以4.5万元计,又是45亿元。这三项合计85亿元,相当于浙江全省年财政支出的25%。

  另据资料显示,“八五”期间,全国公车耗资720亿元,年递增27%,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据保守统计,我国公车目前已达300万辆,每年用在公车上的开支达3000亿元。另一方面,公车的过度使用也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在北京市行驶的车辆中,除出租车外,公车动态占有的道路资源是私车的4倍。

  “在我国一些政府部门特别是县市级政府部门,公车私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中央党校教授王贵秀在接受采访时称,现在很多地方,从市县主要领导到各部委办局领导都配有专车,由于是专车专用,所以专车私用往往就无人来管,即便出台了管理公车的制度和规定,但也往往流于形式。他提到,每年新生开学报到日许多重点中学门前堵车严重,送学生上学的小车一族中更多的是公车,其中不乏警车、路政、工商、稽查等车辆。

  湖北襄樊学院副教授文志传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车改有两方面问题要解决,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公务车必须为公务服务,没有公务就不能使用公务车,现在的问题是公务车实际变成了个人的车。

  全国政协的一项调查表明,有些公车出行只三分之一用于公事,其余都是访友、旅游、送子女上学等私事;公车的另一大腐败是在修车和油料费中拿回扣,成为财政开支的“无底洞”,公车私用损失的不仅是国家财产,还有执政党的形象和公信力。

  货币化:“割肉”还是“大补”

  不久前湖南省财政厅综合处向媒体透露,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继在郴州资兴市试点后,将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改革重点是对公务用车实行货币化补贴。纵观全国,近几年来,不少省市地区都开始着手进行公车改革,改革的主要方式就是职务消费货币化,把公车拍卖,对公务员按级别发给一定的交通补贴。对于这种改革方式,有人认为公车改革货币化能大幅度降低财政支出,值得提倡。也有人认为公车改革货币化可能带来很多新的问题,甚至产生新的腐败。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公车改革货币化应该说还是件好事。假设原来公车的费用总量是300万,把这300万发下去,肯定多了,而且是无底洞。如果说发给大家250万,有节余,还起到制约作用,是资金上的约束。自己的钱自己总是会小心点,不会胡乱花。实际上是一个暗中的职务消费转变成为明显的个人收入,是激励方式的改变,应该说是值得鼓励的。但更重要的是把这些补贴的信息公开比较好。”

  今年5月份,云南昆明的车革方案“亮相”引发当地舆论一片哗然,其内容是:取消公车,按行政级别发放车改补贴,补贴标准为:副厅级月补助1800元,正处级1500元,副处1300元,正科1000元,副科800元,科员500元。对于一个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不过9000元、低保和最低工资分别仅为210元、470元的西部地区城市来说,这个补贴金额无疑十分“扎眼”。

  其实,近几年的公车“货币化”改革方案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民众的质疑与非议。究其原因,是由于这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都掌握在各级官员手中,而这些所谓的“改革”又都是以确保公务员阶层的既得利益为出发点的。作为改革支付成本的纳税人,却没有任何的话语权。这样的“改革”当然不会“公正、公平”,引起“轩然大波”也就在情理之中。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们的公车改革缺乏系统支撑,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如果公务员的工资薪酬制度不改革,就会通过公车改革来谋取更多的好处。现在的公车改革其实变相成了给有车的公务员提供补贴的结果,这样的改革不会让老百姓满意。”

  文志传也对货币化改革表示了否定。他表示,公务用车的经费如果进入私人口袋,就会有很多说不清的问题,第一,这笔钱算什么?交不交税?交税的话,有人说不是个人所得,可是不交税,他实际上就是个人所得。用货币来进行分配,是不合理的,也不合法。从经济学角度讲,也没有任何依据。

  此外,有些专家还特别指出补贴按级分配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文志传认为,货币化实际上是一种按职权的高低来分配,是一种不合理不合法的分配,谁有权利,谁的职位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补助。

  毛寿龙也对此表示了忧虑,他告诉本报记者:“货币化改革有一个阻力,在实际运用当中,一般不是按需来发钱,而是按级别发钱,这也是大家不满意的地方。”他认为,货币化改革应该有更多的透明信息,而且应该给予更广范围的讨论,通过向人代会每年提交报告,或者媒体的报道,哪怕是把信息放在网上,以此告诉公众到底有多少钱用于公车消费。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江平则认为,发放“补贴”的标准要综合考虑,尽可能科学、公正,不能仅仅满足于改革带来的行政总成本的降低,还必须要细化配套措施,要确保促进工作标准和办事效率的提高。否则,如果降低成本的代价是牺牲效率,那么改革就可能走向反面。

  改革手术期待阳光化

  在采访过程中,很多专家都对记者表示,国外对公务车管理的先进经验可以借鉴。如瑞典用电脑帮忙遏制公车私用,车载的“公务”、“私车”按钮,必须按下一个汽车才能启动;博茨瓦纳的公务车为“红底白字”以与民用车区分,使用另类的粉红色汽油,在休息日提供这种汽油的加油站都休息,公务车无法加油,总统也不能例外,如果遇到节假日只能使用自己的车,从制度上避免腐败的发生。芬兰的赫尔辛基市政府,则干脆只有一人即市长享有使用固定公务车的权利。还有些国家通过立法来规范公车的管理和使用,意大利曾经有一位市长,因其妻子使用了公车,该市长被判刑监禁半年……

  乔新生告诉本报记者,“从国家的宏观角度来看,车改需要一个法律,需要财产申报法,但是我们没有。从为官来说,每级公务员的工资是固定的,是对外公开的,可是工资之外的其他收入,是不是可以公开呢?现在很多单位都不能公开,现在这个改革怎么让大家心服口服。从大方面,需要信息公开法,需要财产申报法。从小的方面来说,需要对薪酬进一步透明化。”

  文志传也表示,公车改革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走法制化道路。通过立法来规范公车的购买、管理和使用。此外,文志传还提出了一个本票制的观点,也就是不发钱发票,根据公务实际情况,用本票来进行报销。而且可以设计一个方案,比如使用公车的人一年之内节约多少,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一定的奖励。他认为,使用本票制的好处是,不是按权利,而是按需要来分配公务车的费用。因为有的人,官职不一定很高,但是使用公车的频率比较高,如果使用本票制,他就不会受到影响。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务车的费用不会进到私人的口袋里。

  对公务车进行改革是要取消一部分人的特殊待遇,真正达到公平公正的目的。最终是否能得到公众的认同,看来还要考验政府的智慧。(见习记者 王坤)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