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购车、保养、维修 “三重门”层层盘剥消费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 08:48  中国青年报

  几番“有望”出台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草案)》———也就是常说的汽车“三包”———再度被热炒,据悉“三包”条例已进入第三稿审议阶段,有望于年内正式出台。

  对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条喜讯。随着汽车市场快速膨胀,市场保有量迅速增加,汽车消费环境日渐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与汽车有关的投诉、纠纷案例也频繁见诸报端。从购买之日起,消费者便被结结实实地套牢,成为各商家的利润来源。一位从业多年的汽车销售人员对记者说:“面对汽车厂家、经销商和维修中心时,消费者完全处于弱势地位。相对其他商品而言,汽车更加复杂,在购买前,消费者无法辨别车辆是否存在质量隐患,购买之后,又注定要面临一些保险公司、维修厂家的种种‘盘剥’,真有点‘险象环生’的味道。”

  张立做汽车销售已7年有余,他告诉记者,去年他曾经销售过一辆桑塔纳旅行车,一个月之后,车主又找到他,告诉他这辆车怠速不稳,认为车辆出厂时存在质量问题。而张立所在的4S店并未检查出车辆故障的原因,这位车主又跑了其他几家上海大众4S店,同样不能确认故障的原因。最终,还是上海大众总部派来的两名维修人员在对车辆进行了检查之后,确认车辆在出厂前发动机存在故障,并全额退还车款。

  车辆故障最终得以确认,但时间却已经推到了一年以后。由于一年来频繁的交往,张立笑称“已经和车主成了哥们儿”。他说,这位车主经营着一家汽车修理厂,也算是“内行”,如果换作普通消费者,短时间内则很难发现车辆存在这类问题。而车辆行驶里程越多,使用时间越长,投诉起来难度就越大。

  一般情况下,在购车时,经销商往往要与消费者签订两份协议,一份是购车协议,另一份是购销合同。其中,购销合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消费者在提车前确认车辆是否存在问题,并签字确认。

  由于汽车技术含量高,零部件构成复杂,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往往只能发现一些直观的问题,而对于其内部的一些机械、电子设备存在的问题,往往连一些有多年经验的老司机也很难发现。因此,在消费者落笔签字前,这份合同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然而落笔后,就意味着消费者确认车辆不存在故障,本该是消费者权益的一项保障,却更多的成为一些经销商日后推诿责任的“尚方宝剑”。

  某欧系品牌的销售人员曾告诉记者,上市之初,该车型售价十万余元,一年的时间,车价已跌了近三四万元,而当初该车使用的一种粘合剂每筒成本达几百美元,现在迫于成本压力,不得不使用每桶几十美元的粘合剂,“二者的价格相差十倍,但又有谁能知道?”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林建认为,判断汽车产品质量最为关键的有三个因素:第一,该级别的车辆应该达到的性能是否能够完全达到;第二,车辆的安全性能;第三则是汽车产品的排放指标。他强调,“对于这三条标准,新车普遍都能达到,但经消费者使用一段时间后,部分车辆很难保证能达到同样的指标。目前国内缺乏对汽车产品质量的监测机构,部分经销商在对车辆进行维修后,不做维修记录上报,某些评测数据又含有不少水分,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汽车质量监测的力度,充分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迈过了购车时的“门槛”,考验消费者的难题还在后边,保险、养护、维修缺一不可。拿最常见不过的贴膜来说,一般车辆贴膜费用少则几百元,多则一两千元,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曾有一位车主为新购的吉普4700贴膜,花掉了足足7000元。一位销售人员表示:“这个价格,明显是‘杀’人的,能买得起几十万元车的消费者,也不在乎这点钱。”令人吃惊的是,他告诉记者,这类情况并非罕见,如此昂贵的车膜不过是看“车”下菜的小把戏,即使是标价几百元钱的车膜,也同样隐藏了暴利,因为“像车膜这类附属配件,技术含量不高,生产成本非常低,市场上随处可见一些假冒、劣质产品,从这上面多赚点钱实在轻而易举。”

  这只是汽修市场乱象的一个缩影。尽管《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已于日前颁布,但由于实施时间较短,汽修市场的混乱并无明显改观。在北京市街头,随处可见一些打着“汽车美容、打蜡、洗车”招牌的小店。除了服务之外,这些汽车美容店大多也在从事汽车维修、更换零部件等服务。

  据国家规定,从事汽车维修,除了需要取得工商部门颁发的汽修企业营业执照外,还需要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且不允许随意扩大或者变更业务范围。其实,只需走进这些店内就可以发现,其中许多家既没有经营许可,又缺乏汽修专业设备,部分工作人员甚至不具备初级汽车常识,却堂而皇之打着低价的大旗,招揽顾客做全套保养、大修、更换配件,这样的情景着实令人堪忧。

  刘鹏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