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猫王到蝙蝠侠--汽车文化商业秀你唱罢我登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 08:38  中国青年报

  很久以前,汽车文化就套上了商业的外衣。

  肥皂剧、摇滚乐、泡泡糖和豪华汽车———20世纪50年代,BBC的当家迪克·赫布迪吉声称:“美国的文化产品可能对公共信念造成的毁灭性影响,确实具有潜在的破坏性。”在那之前,没有人将商业与文化挂上钩,汽车产品一直都是功能主义的典范。

  但是猫王和他开的凯迪拉克却令美国人神魂颠倒。这位摇滚乐天王并没有意识到,一场汽车文化的商业秀已经开始了。后来,电影制片厂和唱片公司开始向汽车厂家敞开大门,商业研究再也不是“号称专营此道的伪科学”了。人们意识到,优秀的商业创意能为自己的汽车产品带来可观的收益。

  1955年,艺术家菲利普·卡斯尔为影星法拉·福西特梅杰斯设计的一幅人物海报使汽车最早成为一种商业元素。在海报中,福西特梅杰斯胸部高耸,在她前方是喷气式飞机的机头和50年代庞蒂亚克汽车的后大灯。卡斯尔后来声称,庞蒂亚克凭借福西特梅杰斯的胸部大赚了一笔,可是那厂家没有给他一分钱。

  1980年,温哥华的冷闪光图片公司发行的明信片上,赫然印着从汽车窗口露出的臀部,并成为风行一时的时髦,汽车商业从此步入媚俗时代。后来,一个日本汽车厂家在美国制作了一条少儿不宜的广告,为了强调汽车后座的舒适性,不惜鼓励人们在汽车内偷情。当愤怒的人们斥责该厂家没有道德意识时,也不得不承认好莱坞利用汽车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刺激有多深,影星们在汽车中的恶劣表演显然为该厂家提供了创意空间。

  当BMW被人们戏谑为“Business”、“Money”和“Women”的简称时,宝马被雅痞们看中也就不奇怪了。1988年,宝马汽车和劳力士手表成为美国新兴雅痞文化的代言。评论家称,驱使雅痞购买这类产品的理由是保守的传统、老牌富人的地位、职业上的成功以及健身习惯。按照雅痞的价值观,劳力士代表着运动与身体技能,宝马代表着品质与优雅。更重要的是,拥有了它们,就意味着你与银幕特工詹姆斯·邦德有着相同的品位。

  20世纪90年代,机械金属乐振兴了汽车工业。以哈雷机车为代表的文化商品为自己塑造了不羁的形象,却迎合了美国青少年的独特喜好。当批评家们还在为沉浸在摇滚乐和摩托车大赛中的年轻人担忧时,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已被冠以“地狱天使”的“官方车”的名号,并建立了相对集中的顾客基础:作为一种反传统的文化形态。

  美国的汽车工业文化带给人们一种充满快感的幻觉,它吸引了那些以寻找自由和财富为目的的冒险家、淘金者和吟游诗人。在摇滚乐和哈雷机车构筑的自由景观下,无疑是商业文化的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有人说,当涅?乐队的主唱科特·考本在自家的车库中饮弹自尽之后,摇滚乐就已经死亡了,剩下的只不过是那些不惜以商业炒作的方式来养家糊口的自虐者。当重金属狂徒们穿着漆面的哈雷夹克,头戴骷髅头盔在舞台上表演暴力摩托秀时,不知道Money和Fashion哪个更吸引他们。

  从万宝路到星巴克,从西部牛仔到飙车一族,美国人的时尚文化始终冲击着他们的审美趣味。汽车旅馆、汽车电台、汽车电影院的出现证实了这终究是个建立在车轮上的国家。人们会一边大口嚼着爆米花,一边让两只眼睛随着影像中飞速行驶的车轮快速地旋转着,瞳孔反射出铝合金轮毂的耀眼光亮。而在好莱坞的视觉孤岛之外,又有多少被汽车侵占的国度在自己的山头上竖立起了“FarFarAway”的牌子呢?

  在本就商业化过头的好莱坞产业里,汽车成为厂商与制片人讨价还价的筹码。好莱坞每年拍出的电影数以万计,绝大多数都印有汽车商业的烙印。在第5部蝙蝠侠电影《蝙蝠侠前传》中,最吸引人的依旧是蝙蝠侠那辆神秘的坐骑,尽管它臃肿得像一只发福的蟑螂。据设计者称,蝙蝠车是以1955年出品的林肯福特概念车为原型重新改造的。它重2.5吨,长15英尺,配备500马力喷气式发动机,矢量控制,可平地跳越6英尺高、40英尺长的距离。车前装配机关枪、着陆钩和雷达躲避装置,四轮驱动式设计,可以在沼泽中正常行驶。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它的防盗装置,如果不是车的主人开启这辆车,蝙蝠车会伸出手臂把贼牢牢捆在驾驶座上。

  蝙蝠车固然不会量产,充其量放在蝙蝠侠主题公园里当游乐车用。而在汽车厂家的如意算盘里,出现在电影里的车能尽快在现实中生产最好,这就要求其不能太古怪或太超前。在电影《机械公敌》中,威尔·史密斯驾驶的奥迪RSQ未来跑车就是一个例子,这辆车可是能辗死机器人的,比蝙蝠车的捆绑功能不知高明了多少倍。

  不同品牌、不同样式、功能奇特的汽车出演着惊心动魄的车战电影,让人们无节制地享受着暴力刺激。个性气质浓厚的男女明星驾驶着造型怪异的跑车挑战着人们的好奇心。在电影《绝地战警2》中,仅仅一个15分钟的追车戏,就有22辆高档车被毁。不惜花钱毁掉自己的产品来博得消费者的好感,用汽车厂家的自虐行为来获得商业上的肯定,恐怕也只有好莱坞能享受这种待遇了。

  随着汽车文明在商业文化中沉淀,汽车越来越像一个活跃在工业现代化时代的表演者。它会利用电影、音乐等一切时尚产业来塑造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将处于懵懂中的消费者玩弄于股掌之中。当商业文化抛弃了艺术自尊变得玩世不恭时,汽车也成为其自甘堕落的牺牲品。在以票房高低为产品衡量标准的商业社会里,汽车文化的商业秀还会无休止地继续下去。

  本报记者 王超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