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1年-2003年期间,正是中国汽车信贷的开闸放水将汽车市场的井喷式增长推向高潮。而结果是到2004年底近千亿的坏账。而接下来的全行业大滑坡也正是由银行收缩整顿汽车信贷引发。
与紧缩性信贷政策相伴的是银监会开始接受整车厂家成立汽车金融公司的申请,然而这一在入市资金、异地业务和贷款利率上关卡重重的新政策从一开始就令人迷惑,并使汽车金融业务陷入无法实际运作的僵局。而从最近的一些迹象看来,银监会因受伤而攥紧的五指又开始慢慢地放松,一些最先漏出的沙子已经在指缝的下方积起小小的山丘。
这似乎是一件好事,而且是银行早有谋划的举措,当初的收紧是为了今天的放松,而今天的放松或许也正意味着将来再次的收紧。
起初,银行希望避开风险,又不想减少这些业务的收益。于是2003年10月推出条框森严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一方面想从外国领养个孩子来担当所有的风险,另一方面又想让这个外来者不能独立运作,还得拉上自己的孩子——商业银行,给他们分一杯羹。这一看似高明得天衣无缝的政策问题恰恰出在这天衣无缝之上。
汽车公司搞汽车金融首先不是为了靠金融盈利,这是一种服务的概念,通过金融的服务给消费者提供购车的便利,从而促进本公司品牌的汽车销售。但如果现在把银行卷进来,一方面要分一笔业务代理费给银行;另一方面还要自己监控所有的风险;而更重要的是,那些网点最全的四大国有银行在服务上根本无法达到企业想以此讨好消费者的目的,弄不好反而使客户更加操作繁琐,适得其反。
每一处得利的缝隙都被堵死之后,汽车公司既无法通过汽车金融业务达到促销汽车的原始目的,也难以将资金腾挪,达到更有效的利用效果。于是两年来,汽车金融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成为一个高悬的馅饼,看着诱人却吃它不着;而有着几十年运作经验的国外汽车金融公司在翻来覆去地研究这政策之后,正在找出甩开商业银行又绕开政策雷区的解决门径,上汽通用财务公司现在所做的就是这样,经过一年的培训准备,他们自己组建了一支在异地开展汽车金融业务的团队。其他的公司想必也在各自利用优势想着自己的遁甲之术。
于是,政策的门槛使得汽车金融业务日渐明显地成为那些经验丰富的跨国公司之独享大餐,既没有银行的份儿,也凭空给国有汽车集团独立开展金融业务添了一道竞争阻碍。而这当然并不是政策制定与监管部门的初衷。
银监会像一个操心的家长,一方面觉得在汽车信贷这件事上,不管不行,但一管又管死了,所谓金融,便是水,不流则无利生。现在,我们隐约看到,银监会对国内汽车企业和跨国汽车金融公司的两只手都开始放松,所以各方都在开动脑筋寻求突破,但所有这些努力仍然战战兢兢,因为随时可以被一声令下前功尽弃。
无论下一步的政策会怎样,眼下的情况至少给我们三个启示:第一,信贷政策的松动可能会带来新一轮汽车市场的利好行情。第二,银监会现在更聪明了,他们明白把手松开些才能再度收紧,方可真正拥有调控的力量,所以试水莫要越了雷池。第三,现在正是国内外所有汽车企业的一个重要机会,谁能尽快创新出最好的汽车金融解决办法,谁就能现实地制定出这个领域的标准,而在竞争中领先一步。韩彦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