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国内两厢车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新面孔。可以预见的是,一场更加惨烈的厮杀即将上演。
恐怕没有人不认为欧系车的质量没得说,但是很多人在说完好后,往往还会再加上一句话:“价格更没得说”。与之相对应的是,便宜、省油的日系车赢得了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的喜爱。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以及新车上市步伐的加快,一款车能“走红”多久早已成为未知数。问题的关键在于,汽车生产企业能否随着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地、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战略。
提起两厢车,不能不提到曾经红透半边天的欧系车波罗(POLO)。
波罗2002年4月上市之初,以1.6L为“黄金排量”的中国消费者一直希望波罗能推出1.6L自动挡,以同时满足他们对排量和变速箱的双重需要。但令人遗憾的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在波罗汽车的热销中,其生产厂家却忽视了消费者这种需要,迟迟没有做出回应。直到三年以后,波罗销售不畅,面临着需要拿出办法,打破市场僵局的巨大压力的时候,厂家才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1.6L自动挡波罗推向市场,力图借此机会东山再起。想来,中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古语没能被厂家很好理解,以致错失了扩大战果的良机。
同样是这个道理,日系车骐达不久前的上市,似乎棋高一着。在三厢车颐达上市3个多月、销量达18000余辆之际,两厢车骐达也借势上市,与颐达“双剑合璧”,共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奋斗,效果不错。
上海大众另一款两厢车、中国第一款两门轿车——高尔(GOL)2003年2月在国内上市的时候,正是其两厢车的代表,波罗刚刚得到国内消费者认可,处于立足未稳的时候。让中国消费者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接受两款两厢车,进而接受两门轿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尽管这款车的定位是“中国经济型家用轿车领域的个性追求”,但是根据其市场销售情况看,显然,直到今天高尔还没有被中国消费者所接受。虽然后来高尔四门、高尔旋风、高尔旋彩等车型相继问世,也未能再把消费者的眼球拉回来。
国外的畅销车型在国内吃了“败仗”,与其不适应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难脱干系。
对于绝大多数第一次购车的消费者来说,在根深蒂固的“买车就得买三厢车”的思想才刚松动的时候,花完全能买一辆不错的三厢车的钱去买一辆两厢车,是要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的。因此,在普通消费者心里,高尔夫也许并不是他们心目中完美两厢车的代表。“高尔夫是好车,可惜就是太贵了,要是价格也能跟中国的实际情况接轨就好了。”消费者如是说。仅以北京为例,在厂家降价、经销商买断销售以后,大街上的高尔夫明显增多了。
相比之下,车市的后来者两厢飞度的上市,带给中国消费者的惊喜更多。时尚亮丽的外形、超大空间,以及同级别车型中最高的燃油经济性,在小型车级别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不能否认,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消费者很买飞度的账。更重要的一点是,上市时其售价最高的一款车1.5L无级变速自动挡的市场指导价为11.68万元,完全符合消费者对一款普通两厢车的心理预期。
外形同样时尚的还有雨燕。
雨燕在外观上与宝马迷你(MINI)几分神似的设计,不知赢得了多少喜欢迷你但经济能力有限的年轻消费者。一直以来,北京亚运村汽车市场里总是销售人员追着消费者发名片、介绍自己的车。但是记者几个月前却见到很多消费者围着一位销售人员问个不停,旁边停着的就是刚上市不久的一辆红色雨燕。长安铃木董事长尹家绪曾指出,外观时尚、首次投入低、使用成本低,是最大购车群体的选择要素,两厢车、1.3L以下的发动机排量,将是中国经济型轿车的主流。从中不难看出其对中国车市及中国消费者的理解与把握程度。
早几年车好卖的时候,市场上可选择的车型比较少,消费者对汽车的偏好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在国内消费者越来越成熟、理智的今天,抛开大的消费环境特别是消费者心理预期,简单地“拿来”而不进行深入细致的本地化工作,想要获得令人满意的销售结果显然是不可能的。(记者 张肃菲)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