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形尺寸、排量、油耗成经济型轿车界定标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 08:17  中国汽车报

  近日,不断有读者致电本报询问有关“经济型轿车界定标准”的情况,并说国家相关部门即将出台此项标准。但据记者了解,近期并未有这样的标准出台,为何近段时间业内对经济型轿车的界定标准如此关注?记者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事情起因

  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记者发现各大门户网站基本都有《新经济型轿车界定标准即将出台》这条新闻。报道中指出,经济型轿车的界定标准(征求意见稿)已于日前正式下发到各汽车企业,与仅以排量区分的传统标准不同,新标准还对各类经济型轿车的外形尺寸有了全新规定,报道中还引用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主任徐长明的评论。

  记者首先致电徐长明询问此事,徐主任告诉记者:“我不清楚,目前还没有听说过有这样的标准即将出台。”当记者问起报道中的引用,徐主任说:“确实有记者采访过我对经济型轿车的看法,但是没有告诉我新经济型轿车界定标准即将出台。”

  随后,记者打电话询问了一些经济型轿车的生产企业。有的企业主管技术的负责人表示不知道此事,“没有见到,不清楚这件事”;有的企业则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表示“不方便多说”;只有一部分企业明确表示确有此事,而且指出经济型轿车界定标准(征求意见稿)一个多月前就发到企业了。

  专家的不知情以及生产企业的态度各异让人感到奇怪,关于经济型轿车界定标准(征求意见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国家发改委释疑  

  记者致电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员,终于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由于节能和环保的要求,经济型轿车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对经济型轿车的界定标准一直比较混乱。因此,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进行了一项名为《我国发展经济型汽车前景及措施研究》的课题研究,经济型轿车界定标准(征求意见稿)是这个课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了解经济型和小排量轿车,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发改委日前组织了部分生产经济型轿车的汽车企业进行座谈,希望能对经济型汽车的界定标准达成共识。由于目前只是课题研究,所以发改委只是召集了一部分企业征求意见,“也没有必要向社会公开”,发改委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业内专家指出,发改委此举虽是课题研究,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济型轿车界定标准(征求意见稿)是汽车消费税改革推出的前奏,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推出新车型指明了方向,预示了国家鼓励经济型轿车发展的战略。“如果国家出台界定经济型轿车的强制标准,就会成为鼓励发展经济型轿车的手段。”徐长明说。

  在征求意见稿中

  外形尺寸和排量是主要界定指标

  虽然国内不少汽车企业在进行产品宣传的时候总是宣称“为经济型轿车领域带来新冲击”,但在究竟如何准确地定义经济型轿车这一概念上仍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传统标准多以发动机排量和价格进行区分。一种意见认为,发动机排量在1.6L以下、市场售价在10万元以下的轿车应当划入经济型轿车的范畴。而另一种意见认为,发动机排量在1.3L以下的轿车才能满足购买与使用两方面经济性的要求,价格是多少并不十分重要,但发动机排量却绝对不能突破1. 3L的限制。

  与以上两种以排量和价格区分的传统标准不同,在经济型轿车的界定标准(征求意见稿)中, 1.6L排量及以下,同时满足外形尺寸、油耗等方面指标限制要求的乘用车统称为经济型汽车。

  根据经济型轿车的界定标准(征求意见稿),经济型轿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排量不超过1049ml、长、宽、高分别不超过3650mm、1520mm、2000mm;第二类是,排量大于1049ml且小于或等于1349ml,长、宽、高分别不超过3850mm、1590mm、2000mm;第三类是,排量大于1349ml且小于或等于1549ml,长、宽、高不超过4070mm、1660mm、2000mm。同时,新标准还规定了百公里油耗须符合“《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中规定的相当于当前执行限值标准的下一阶段限值。

  “同时强调外形和排量才能真正达到节能节油,日本就一直是从外形和排量两方面界定轿车的。如果仅从排量上限制,是治标不治本。因为中国消费者喜欢大车型,很多厂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往往会造出一些排量小、尺寸大的车,结果因车身太重而使发动机一直处于高功率运转的状态,与同排量但尺寸小的车相比,实际油耗就会相差很大。只有同时设定排量和尺寸,才能真正达到节约用油的目的。”徐长明详细解释了外形和排量对于经济型轿车的重要性。

  对于这一征求意见稿,接受采访的企业表示会从排量和外形标准考虑新车规划。同时,一些企业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修改意见,认为外形尺寸中对长和宽的限值偏小,希望第二类和第三类经济型轿车长和宽的尺寸有所增加。

  本报见习记者 满凯艳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