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美“能源观”不同导致消费方式差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2日 09:56  中国汽车报

  以油为食的“大熊猫”

  一只标有“CHINA”字样的大熊猫正躺在竹林里喝着油,身边全是使用后丢弃的油罐。两个美国人在林外看见了这一情景,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我以为它只吃竹子呐。”

  这是7月30日《今日美国》(US TODAY)转载的洛杉矶当地报纸的一幅漫画。

  自去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耗油国之后,美国媒体对中国能源消耗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前不久中海油竞购优尼科一事,在美国国内也引发了很多的争议。这幅暗含攻击意味的漫画,出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人深省。

  应该承认,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以大量消耗能源为代价的现象。有资料显示,我国过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经济增长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按美元计算,目前我国每百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而且能源利用率也只有33%,比发达国家低10%。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他国家的担忧。

  但就记者的亲身感受而言,无论是在能源消耗总量上,还是在使用能源的观念上,美国媒体都没有理由指责中国。即使考虑到其中的善意成分,美国媒体对中国的这种担心,也由于他们头脑中美国式的能源观念而显得过于想当然。

  从消耗总量上看,中国2003年共消耗石油2.4亿吨,而当年美国消耗的石油是9.4亿吨,占当年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5.5%。从使用能源的观念上看,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而美国社会的能源消费习惯却让国人难以想像。

  车轮上的国家

  早就听说美国是一个建立在车轮上的国家,其国民对汽车的依赖是中国人无法体会的。

  7月中旬,记者曾经在国内采访过美国联邦环保署(EPA)交通司司长马格欧女士。她告诉记者,美国的一份调查显示,美国人认为首先要有一辆车才能有自由。记者当时的理解是,在美国有了车办事才方便,但到了美国后才发现,多数情况下,在美国如果没有车根本就没有办法出门。

  7月25日,记者来到底特律的卫星城特洛伊市。隔着一条公路,宾馆对面有家餐馆,两者间的直线距离不足100米,步行也就是1分钟的事儿,但要想步行到达对面基本没有可能性——因为公路上没有设置人行横道。要想到达对面的餐馆,人们必须开车经下一个路口掉头,约需花费5分钟时间,行程1公里。

  不仅如此,由于长期维持较低的油价,美国人的驾驶习惯也是其他国家无法“跟风”的——美国人的车越来越大,车内空调的温度也调得很低。

  据了解,美国今年油价上涨,目前售价在每加仑2.3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大约是4.9元/升。就中美两国的实际购买力而言,油价对美国人的压力要远远小于对国人的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美国人“大方”的驾驶习惯。

  记者在美国街头发现,美国新旧皮卡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新产品在外形尺寸、排量上要远远高于上世纪的同类产品。日产公司新推出的TITAN皮卡,发动机排量更是高达5.6升!

  由于飞机晚点,记者抵达小城EI PASO时已经是凌晨了,当地的气温大约是24℃。按国人的习惯,这时候开车一般都是开着车窗,享受自然风了。但我们上车后,随行的德尔福员工马上把空调打开,将温度调低,然后开着车去旅馆。

  美国社会对能源的需求不仅仅体现在驾车上,其他方面的能源消耗也很高。

  7月26日,记者来到位于印第安纳州克克莫的德尔福公司电子与安全系统分部。当天克克莫白天的气温非常高,接近38℃,但在参观工厂时,记者注意到其全封闭的、占地上万平方米的车间内的温度只有25℃左右。

  据德尔福公司的人员介绍,虽然这种作法的能源消耗非常大,但已是美国公司的惯例。一方面是为了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以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是美国人已经习惯于在这种温度下工作,如果调高温度,企业有可能会引来官司。

  应走节约型发展道路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耗也迅速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党和政府适时地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方针,各级政府对节能也高度重视。例如,北京市政府今年就规定,公共建筑内温度不得低于26℃。国内各企业也纷纷响应政府的号召,努力节能、节电。

  那为什么美国媒体还会有文章开头的那种“恐慌”呢?记者觉得,除去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刻意歪曲事实的因素外,有可能是中美民间的交往还不够深入,部分美国人对中国有一定的误解,认为国人有着与他们相似的能源消费习惯——例如中国人也喜欢开大排量的皮卡——而这就有可能对世界造成极大的威胁。

  按照中国科学院的推测,如果按照美国现有的标准消费,中国的年石油需求量可能会达到50亿吨,全世界生产的石油也不够中国用的。但世界上的石油并没有全部被中国消耗,因为中美在能源消耗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

  当然,这也提醒我们,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确实应该着力发展小排量车,减轻我国在能源方面的压力。可惜的是,许多地方政府对此有限制政策。这个问题不解决,必然严重影响我国小排量汽车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