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价格的底线在哪儿?这个问题似乎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尤其对于中国市场,没有什么不可能发生。
7月份以来,汽车市场最热门的话题无疑是价格走势。消费者对汽车大降价的呼声越来越高,媒体大多一边倒的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整一个“墙倒众人推”。
与此相对应的是,上半年我国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48.8%(去年同期为增长12.6%),减少利润额为206亿元(消息来源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日前举行的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尽管上半年车市运行稳健,乘用车产销185.17万辆和184.30万辆,同比增长了3.28%和10.55%,但产销量增长与利润的大幅缩水相比,无疑是“多收了三五斗”。
伴随各家企业纷纷扩大排产,以及一系列新车的上市,下半年车市何去何从?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自然大降价求之不得;从市场的角度看,供需关系会不会失衡,还有待考证;从汽车产业的角度看,汽车大降价会不会带来产业格局的动荡……
勿庸置疑的是,汽车价格战的恐慌还在蔓延,理性消费的呼声被虚拟的降价潮淹没。降还是不降,谁说了算,天知道。
打价格战的7个理由
NO.1:提产排产,饱和竞争
上半年的沉寂是为下半年的雄起做准备?不管怎样,事实是北京现代已宣布今年的产销计划由20万辆升至25万辆;天津一汽将全年产销目标由13万辆升至17万辆;一汽丰田年销售计划则由13.4万辆增至14.5万辆;东风日产几款新车销售势头强劲,全年产销目标由9.7万辆上调至15万辆;东风汽车则计划扩大产量10万辆,从而实现70万辆的年销售目标,甚至连去年一度亏损严重的神龙公司也由原来的11.5万辆增加到13.5万辆……
在市场渐趋饱和的前提下,提高的产量卖给谁,降价促销势在必行。
NO.2:人民币升值,车价降低
人民币升值直接受益的将是合资企业,从美元区低价大量购进汽车原材料将是合资企业的首要选择,加之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市场仍然供大于求,轿车的制造成本将会大大降低。
一方面是进口车数量加大,进口高档车价格下调;另一方面则是占据中国车市主力地位的合资汽车产品价格主动下调,率先挑起价格战。
NO.3:兼并重组,价格战先行
目前全国的整车生产企业总数超过120家,僧多粥少,饿不死也得馋死。接下来的兼并重组看来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了,兵不血刃的一招上上之选就是打价格战——让市场来决定最终命运吧。与之相唱和的则是部分实力派经销商对资金链短缺、品牌缺乏竞争力的弱小者的购并,市场洗牌正是时候。
NO.4:清仓冲量,营销竞争
汽车生产厂家可以通过“压库”来转移风险,那么经销商们呢?价格战也许不是厂家所愿意看到的,但身在局中的经销商如何摆脱第一线交易的胶着状态,把烫手的山芋赶快卖出去恐怕只能是惟一的选择。价格竞争是市场营销的手段之一,既然什么办法都不足以撼动厂家和消费者,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经销商就根本不会真正在乎打价格战了,因为鹿死谁手还不知道呢!
NO.5:用车成本升高,消费欲望受挫
油价窜至4元~5元/升,保险、修车、环保等用车成本的上升、汽车税费改革制度的出台及城市道路交通设施不健全造成的出行难、停车难等因素都将成为影响汽车消费增长不可忽视的问题。消费者不是不想买车,但买车只是消费的开始,看看身后的花费,先吓走一大半买车人。
NO.6:新车密集上市,老车降价让路
下半年预计上市的新车达到15款以上,而且主要集中在中高档区间。这个数字已经在告诉经销商们:赶紧备战吧!以福特、丰田、本田、现代等领衔的中高档车领域,难道还会一边倒不成?肉搏自然是免不了啦。而企业内部新旧品牌的更新换代也不能不进行某种仪式来表示表示,降价箭在弦上。
NO.7:消费者渴望打价格战
“降价,需要理由吗?”——消费者异口同声地说。
不打价格战的7个理由:
NO.1:供需平衡,市场犹在
“多数厂家调整的幅度也不过在1万辆左右,而1万多辆的销量放到全国市场上,并不显眼,这只能算是正常的微调,也可能是厂家在为销售造势”。经销商的乐观除了来自对厂家数据的分析,同时也对市场的整体进度洞若观火,既然供需平衡并没有完全打破,降价的理由多少显得自己吓自己。
NO.2:销售旺季,衣食无忧
每年的10月、11月、12月都是汽车的销售旺季,经销商和厂家从来都是全力以赴。但今年由于受排产计划影响,上半年许多经销商就提前或基本完成了全年销售任务,库存已不成为降价的理由。等于下半年是卖一辆赚一辆,谁跟谁急啊。
NO.3:利润见底,无价可降
“经销商降价的幅度最多能达到5%~6%,这个幅度意味着经销商放弃了几乎全部的利润。尽管这样,5%~6%的降价幅度,依然不能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既然降也是死,不降也是死,还不如不降……就算要打价格战,也应主要集中在20万元以上高档车型,而高档车似乎不是所有汽车企业所关注的焦点,何况,局部战争并不意味着世界大战。
NO.4:市场欲扬先抑,消费能力释放
如果说上半年各汽车厂家的排产保守或多或少使得市场留出了较多的空白,那么下半年就是填补空白的最佳时候,上半年排队仍未能购车的消费者可以在下半年实现宿愿了,未尝不是一件乐事。尽管总是受到一些客观不利因素的干扰,但一想到大家都和自家一样,等待的喜悦往往就会要盖过购车的理性。
NO.5:余痛阵阵,未敢言勇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去年经销商大打价格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银行信贷过度依赖,当厂家压任务时,许多经销商面临资金不足的窘境,销售一旦不畅,就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不得不赔钱卖车,加快资金回收。而今年,早有预防的经销商们还会轻易冒这个险吗?
NO.6:厂商联手,价格同盟
据说,北京吉普旗下的4家经销商有一项协议,每家经销商向厂家交纳10万元的保证金,然后聘请第三方对各家经销商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如果某家经销商擅自调整价格,恶意竞争,一次将被扣除5万元的保证金,这5万元将分配给其他几家经销商作为补贴。而被罚款的经销商必须将保证金补齐,否则将不能从厂家提车。“这个规则已经执行了3个月,我们可以看到效果良好,各家经销商都在获利。”从经销商们满足的表情中,其他厂商是不是从中有所启发呢?
NO.7:厂商不愿意打价格战
“追求利润,有错吗?”——所有厂家和经销商一脸无辜地说。
□本报记者 戴军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