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船队开始七下西洋,其雄风遗烈让600年后的国人们怀想。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说,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船,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可谓壮矣。然今之中国人,借科学之知识,外国之机器,而造一艘三千吨之船,则以为难能,其视郑和之成绩何如……
听孙先生喻世,让笔者联想到国人造车。“国人造车”如今已是一个很多人不愿提及的话题,提到它,甚至有业内人士痛心疾首。“中国扶持汽车工业五十年”,在商务部2004年中国汽车竞争力报告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却是“不具备竞争力”。
之所以“不具备竞争力”,是因为国内的汽车市场绝大多数是被外资品牌所主导。在外方的主导下,20年的合资利润大部分都让给了老外们,这种趋势至今仍然难以看到减缓的迹象。即使像北汽和上汽这些最早的合资公司,至今也未能生产出有影响的自主品牌。再加上体制中固有的惰性和缺陷,合资企业中的许多中方企业领导已经缺少了应有的抱负、勇气、信心和进取精神,有些人甚至丧失了民族情结和国家使命感。那么这些合资企业中颓废的中方当家人的贡献是什么呢?日产总裁卡洛斯·戈恩曾在东京车展上说:“合资企业的中方合作伙伴对实际经营和管理的贡献几乎为零。”几十年不能成就出一个品牌,混出来这么一个口碑,难怪有人称这些人是典型的败家子了。
之所以“不具备竞争力”,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技术仍然匮乏。如今看来,国家政策一直期望的“以市场换技术”的良好初衷并未能顺利实现,外方利用中方的技术弱势牢牢地把握住了主动权,让中方惟命是从;由于主动或者被动的原因,为追求“热钱”、“快钱”,甚至有企业合资后砍掉了研发机构,裁掉了自己的汽车研究人员。在某个合资公司,曾有一位美方的工程师在欢送他的宴会上深有感触地说:你们不是要学技术吗,为什么没有人来问我技术呢?
缺乏品牌优势和核心技术的行业是不可能具备竞争力的,正如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愈来愈显现出寡头垄断的征兆,这也正是国内汽车价格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想当年,在家电市场上,正是因为出现了长虹、海尔这样的家电企业,彻底打败了国外产品的市场垄断,才换来了家电的普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而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国产家电产品的崛起,成为了中国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的标志。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能够助力中国国力再上一个更新的台阶吗?(苏利川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