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区拥堵的三大原因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2日 12:52 北京青年报 |
土地开发过快吸引交通流量 西区核心区土地开发强度大,造成交通流量增加过快。电子市场有海龙大厦、鼎好电子商城、e中芯电子商城、中关村科贸电子城、中科大厦;中国普天集团、中国蓝星集团、北京科技园置业有限公司、理想国际大厦、辉煌国际大厦等一批写字楼陆续投入使用。 缺乏大运量、高效的公交系统 目前西区公交线路布局和车站的设置不尽合理。在海龙大厦门前近30条公交线路,每天有十几万的人在这里换车、等车。很多公交线路存在重叠现象,空调车上人员稀少,而普通公交车上却人挤人,客运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运行效率低。 机动车、行人、非机动车相互干扰 中关村西区定位为高科技产业研发基地。早在规划开发之初,就认为区内并无自行车的使用需求,区域13条内部道路上和各单体建筑内未充分考虑自行车的行和停。目前,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的互相干扰,使西区的总体通行能力下降。 实践证明,西区内仍有大量的行人、非机动车的交通需求。以中关村一桥为例,桥上路口在高峰时段的通行能力令人惊诧———15000辆机动车/小时、12000辆非机动车/小时、8000人/小时。 亲历中关村西区堵车 从海龙电子市场出来大约5:30。中关村大街、北四环主路、辅路上早已布就铁马长蛇阵,大车小车都点着灯,不时按响喇叭。 海龙门前的公交车牌就有19个,运通、双层、空调、巴士……并且车子都“不走”,堵在车站里等你坐。5:40,记者拼命挤上一辆运通105,开始了这一趟“慢”而不长的旅程。上了车不等于上了路,车子花了足有七八分钟,经过多次勇猛的“突围”才开出车站。当然开出车站的“下一步”则是在车站外堵着。 早就知道中关村西区堵车,但我没想到能达到如此“惨不忍睹”的地步———不仅堵汽车,摩托车、自行车都步履艰难。汽车为了不被“加塞儿”都轰大油门起步;为了避让在车流中穿行的自行车和行人又不得不频繁调整方向、紧急刹车。 车内的拥挤比起车外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坐车的不少是在中关村各个写字楼上班的职员,也有少量放学的学生。车窗紧闭,车内空气混浊。每个人都试图将扭曲的身子调整到一个更舒服些的姿势,但都是徒劳。记者没有合适的扶手可以抓住,但是任凭车子起步急停都没有摔倒———没有摔倒的空间。 不管长远还是眼前,人总要有个盼头。一个绿灯、一个路口原本该是畅通一些的希望。但在早晚高峰时间,这种希望“不存在”,留给人们的只有堵车和继续堵车。据售票员讲,每天都是这样,几站地走一个小时“一点都不新鲜”,“坐车像打仗似的”,尤以星期五为甚。拥堵从对体力的考验,变成了对体力和心理的双重挑战。 从海龙到人大出版社,车速极为缓慢;从人民大学东门到过四通桥则更慢。从中关村到农业科学院,不到3公里,5:40上车,6:20下车,平均时速不到5公里,而人步行的时速大约为6公里/小时。 北京青年报: 丁丁 文风 吕飞 袁晓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