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当“自主开发”遭遇“资本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9日 09:48  中国汽车报

  2004年,注定将是中国企业的海外上市之年: 中国建设银行、平安保险、中国网通、神华集团这些都是海外IPO(首次公募)募资逾十几亿美元,甚至几十亿美元的大单。 当然,其中也会包括汽车企业,即人们常说的“三大”中的一家或者两家、三家。

  目前,对于中国网通、神华集团这样的国有大型企业,上市之后的公司治理架构、资本市场反应、以及企业短、中、长期的发展情况,无论是企业自身还是来自于出资人和保荐人的态度都是乐观,尽管其中不乏谨慎。毕竟有先例可循,且又差不多都是具有一定行业垄断性质的“发达”企业。

  但是,对于汽车企业而言,“献身”资本市场却有了非同寻常的意味———因为他们肩负着开发自主品牌这一重大使命。自主品牌开发需要长期的大规模的投入,而资本市场却是急功近利的,投资者所关注和期待的是利润,是连续不断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尤其是对于机构投资者和散户而言,没有及时、可观的利益回报,他们必将弃市而去。

  自主开发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它需要钱,但更需要时间和耐力。如此,一边是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一边是短期的资本市场的期待,两者之间天生的不相调和也让不少国内企业尽尝资本市场的“炎凉”。最典型的就是联想。

  自2001年遭遇IT业“寒冬”以来,联想的营业额一直都在200亿港元徘徊。在过去两年里,资本市场一直在期待联想能够挖掘一个PC之外的利润增长点,但是杨元庆却致力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评价成功与否的综合业务模型。资本市场对于联想的这种发展战略给予了冷酷的回应。2002/2003财年业绩公布后,联想股值大跌6.12%。25家国际投行中只有6家将对联想的评级维持在“买入”,有9家建议“抛售”。

  尽管从事IT的联想集团和汽车集团不能简单类比,但是资本市场的秉性还是不可回避的。一旦完全以资本市场为转移,在资本市场的牵动下, 企业很可能为了短期盈利投入较大的精力:中报、短期投资,会不会影响决策层难以坚定“自主”开发的信念?由参与资本市场可能引起的绩效考评和薪酬制度的调整会不会影响员工激励,从而对长期投入大型项目的研发产生负面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会不会下降?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汽车品牌的打造,会不会在资本涌动的大潮中日渐淡漠?

  如果说相对于“上市”本身,意义更重大的是上市前的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那么较之前者更为重要的也许是上市后的发展。如何在资本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毫无疑问,成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最不容轻视的战略问题。

  企业上市和企业的长远发展不能划等号,上市也并不一定意味着企业获得国际竞争力的持续提升。企业会不会迷失,中国汽车的自主开发环境会不会因而更加复杂?

  然而,上市,看来已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但是属于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到底能走多远,自主开发要不要因此而绕道走,也是我们不能不关心的。(晓喆)

(编辑:仝楠楠)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