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唱衰华晨对谁有好处?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3日 13:46  人民网

  最近关于华晨的不利的声音不绝于耳,7月31日某财经媒体文章里说;2004年7月8、9两日,华晨中国执行总裁苏强,出售手中的1445.8万股华晨股票,套现3378万港元。

  文章说;“耐人寻味的是,这时套现,四人股票都要折让数千万元,可见抛售时机的选择上十分仓促”。另一家财经媒体也说;文章作者接到电话:“华晨几乎完了,四大金刚分明干不下去了,把手里的股票全部都抛了,还两次向辽宁省政府递交了辞呈。尽管26日辽宁省政府并没有同意苏强的辞职,但是他们走是迟早的事了,华晨必倒无疑。”

  文章作者说;包括高盛、中信等中外资投行在内的专业机构普遍认为华晨高管低价抛售股票表明,这4人显然已经对华晨的未来没有信心。“这像是有计划的离场。”

  另一家财经媒体的报道则说去年吴、洪、何出清自己所持华晨股票的事也用“显然已经设计好了‘退场’的程序”的措辞。

  华晨中国董事洪星在接受某财经媒体的采访时,将抛售股票的时机解释为“为了避税的考虑”。文章作者竟然设问:只有5‰的税率怎么能抵消得了上千万元的股价上的损失?

  其实,这些文章的作者只需把税率是多少告诉读者就行了,不必说“上千万的股价损失”这样不懂证券常识的外行话,股市每天千变万化,只有离场不赔才是赢家,谁能保证不出售自己的股票不被套牢?

  某财经报纸说;据国家经贸委刚刚公布的库存数据;上半年华晨中国生产的中华轿车有近1万辆库存,金杯海狮的库存也达万辆,占压资金达10多亿元。

  另一家财经报刊说;从目前华晨汽车积压情况分析:7月份,中华库存3800辆,金杯海狮库存10700辆。这个数字的背后是华晨汽车的工厂今天几乎无处再停放新造出来的车辆。而库存也至少占去了15亿元的资金。这个数字意味着今天的华晨现金流出现了严重问题,这恰恰又是一个企业生死存亡之大忌。而这15亿元的资金有可能拖死一大批国内的零部件商。”

  众所周知,经贸委两年前已经撤消。而且国家机关掌握的数字仅供政策研究和领导决策参考。由于文章没有特别说明,仅用标点断句,把占压资金的数据也与库存列在一起,伪装成国家机关的权威数字,足见作者用心良苦。

  而更离谱的是7月份的统计数字要到8月初才能出来,7月底出版的报刊如何会有8月才统计出的数字?由于该文作者点明身处英国,又如何看到华晨“几乎无处再停放新造出来的车辆”的情景呢?华晨方面明确的表示,库存决没有报上说的那么多!

  几篇唱衰华晨的文章异曲同工之处在于都说抛售股票是为了离场(辞职),向辽宁省政府辞职是因为业绩不好,与新东家不和所致。采用对华晨有负面影响的数据也大同小异,却引用了已经撤消的部门或提前统计的数字。

  某财经媒体说;从接近辽宁省省长助理、现任新华晨主席杨宝善的人士处了解到,7月下旬,苏强等4人已经向大股东新华晨提出辞职,辽宁省尚没有明确的意见。

  如果四个人向新华晨辞职,董事会就能决定,要辽宁省拿什么“明确意见”?

  且不说信息是否可靠,这样的写法令人生疑;首先是消息源于接近杨的人而非杨本人,可靠性大打折扣。其次“接近”是个什么概念?在香港有件趣闻;某报暴料以后,被指编造,该报就说是个接近新华社香港分社高层的人透露的。所谓接近高层其实是个在十几层办公楼上的清洁工。真实的荒诞其实就是玩的文字把戏。

  文章作者引用香港中文大学财务系郎咸平教授的看法时说;上市公司管理层减持股票并不奇怪,抛售也属法律允许。然后话锋一转;说“管理层全部抛售更是非同寻常,很可能预示着危机。”甭说,‘很可能’也是推断的口吻,但有明显的倾向性。

  文中大量使用‘几乎’、‘分明’、‘象是’、‘显然’‘可见’等等推定语气的词语说明什么?当然是底气不足。

  华晨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为什么有的记者不顾操守来唱衰它?

  华晨是一家整合国际资源的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它运用国际汽车设计资源,广纳贤才、为我所用。第二这是一家在境外上市的汽车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的、靠广大投资者支持的汽车制造企业。

  “一个300亿元市值的公司,每年10多个亿的税后利润,近3万的员工,200多家供应商,……目前仅金杯客车就有8000多人,零部件200家企业至少2万人,也就是说这个“食物链”上涉及到的直接利益相关者至少3万人。”就是这样一个在东北地区承担着生产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企业,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它?

  华晨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注定要走一条坎坷拼搏的道路,没有改革开放,华晨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在发展过程中有众多的利益和利益群体在搏弈,就带有新旧体制变革的浓重色彩。有些出局者乐于见到吃不到嘴的葡萄是酸葡萄的局面,更有担心在利益格局中无法获得更多份额的个人或群体,希望能够在被搅浑的水中摸到大鱼。

  因此我们看到在这场演出中,许多人的角色耐人寻味,比如说当唱衰华晨的主旋律出现以后,华晨控股的高层缄默不语,甚至有文章点将到省政府的头上,具有省长助理头衔的华晨高管依然沉默是金。谁能说四大金刚出清股票不是一种姿态,对华晨的创业者来说,金钱没有事业更重要,更实际一些说,有事业可以有更多的钱,没有事业,坐吃山空。笔者相信在华晨利益的搏弈一定有矛盾存在,但华晨是一条在狂风巨浪中拼搏的航船,在这个利益平台上,西方谚语说的好:“别晃自己坐的船”。

  但是华晨真的必倒无疑吗?市场是华晨的生命线,尽管全国汽车销售增幅减缓,但是总量不减,华晨的中华今年到7月的销量9191辆,金杯轻客是36107,平均每个月6400多辆的成绩,相比早于华晨干汽车的某企业每月不足千辆的销量,也没见哪个媒体幸灾乐祸的说某企业“必倒无疑”。

  作为从金融转到汽车制造的华晨高管们,不仅注重现金流,同时注重产品,苏强告诉笔者,自从美国安然事件以后,华晨更加注重现金流和产品,不久将会有更新更好的产品问世,他强调这些将是在技术和质量方面都具有领先水平的产品。

  笔者不再重复华晨声明中针对一些传闻所做的澄清,只是想探讨一些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立场问题。所谓公平客观真实等已经是陈词滥调了,现在讲究的是理性选择的观念,记者在新闻素材的选择上,也有个理性的问题。

  媒体的功能就是辩伪和传真,面对华晨的诸多是非,选‘是’怕被人说给了红包,选‘非’可以显示疾恶如仇,立场坚定,这种选择无可厚非。但是正因为选‘非’,就要求记者必须核实情况,反复求证。特别是在有不同数据,不同认识的前提下,作到公正已不易,至少要客观。

  好象在上基本知识课,但如果记者有倾向性的去选择新闻素材,这种有约束的理性选择通常被人们定义为“别有用心”,这是操守问题,不在新闻理论的讨论范围。至于行文中含沙射影,玩弄文字技巧,混淆概念,编造情节,用大量似是而非的措辞糊弄受众,那连操守都没有,啥也别说了。(虹雨)

(编辑:李良)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要闻看板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