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汽车召回力争公正客观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1日 13:23  东方早报

  不得以“优惠”方式解决产品缺陷问题,入库专家不得私自接触车商,检测机构优先指定 中国汽车召回力争公正客观

  离汽车召回制度正式实施的日子还有两个月,有关汽车召回的相关配套体系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记者日前从国家质检总局了解到,分别从信息系统、专家库、缺陷汽车认定等各方面进行配套建设、实质性推动汽车召回的缺陷汽车认定的4部配套办法已于上月底出台。分别是《缺陷汽车产品召回信息系统管理办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专家库建立与管理办法》、《缺陷汽车产品调查和认定实施办法》和《缺陷汽车产品检测与实验监督管理办法》。本月初,缺陷汽车信息系统也开始接受用户投诉和企业信息备案。

  缺陷汽车召回系统试运行

  国家汽车召回管理中心的吴先生告诉记者,国家缺陷汽车产品信息系统到目前为止已收到700多起投诉,主要集中在汽车发动机等与安全性密切相关的问题上,而对内饰、噪音等的投诉较少,投诉涉及各个品牌的汽车。

  据吴先生介绍,由于召回系统还处于试运行阶段,目前针对投诉,主要是留下详实的车主档案信息,汽车召回管理中心再将这些投诉信息反馈给相应的汽车生产商,让厂家自主解决。之后厂家发来投诉解决反馈,由相应的机构对厂家的反馈进行审查鉴定。

  指定的检测机构呼之欲出

  检测机构作为汽车召回制度实施的重要一环,一直备受瞩目。据了解,目前已有数百家检测机构和数千名汽车专业人士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申请,有关部门将根据技术水平、人员资质等,最终确定近百家检测机构和400名权威专家分别组成召回指定检测单位和专家库。

  对此,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产品处处长汪立昕表示,专家和检测机构的选取有两个原则,一个是在技术上保证权威,一个是在进行鉴定时要能保证公正客观。他表示,目前各项工作都进行得很顺利,能够保证在10月1日召回制度正式实施时正常运行。

  据召回管理中心的吴先生介绍,国家质检总局优先选择经国家指定的承担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测任务的机构,如果此类检测机构不能满足需要时,其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相关实验(试验)室可按有关规定申请缺陷汽车产品检测与实验委托任务。吴先生认为,目前外界关于清华大学汽车碰撞实验室已经被列为汽车召回指定检测机构的说法不准确。

  投诉者需耐心度过真空期

  据介绍,国家汽车产品召回管理中心目前正组织专家就当前形势进行分析,完善缺陷汽车认定工作细节,收集汽车厂商的资料,制定可能出现问题的方案和解决办法;信息网络投诉的开通也开始为召回汽车信息备案,为10月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制度》实施打好基础。

  据了解,虽然缺陷汽车投诉网络已经开通,但由于目前《制度》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部分车主反映投诉一时还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对于法规没有实施而投诉却已开始的真空状态,吴先生向记者表示:“这只是个案,相信各位厂家为了自己的市场都会努力去解决的。”

  各大汽车厂商表示欢迎

  由于我国一直没有定汽车召回制度,有些厂家唯恐召回对品牌造成负面影响,总是刻意地回避召回,常常以检修、优惠等形式悄悄进行。对此,国家质检总局在近日出台的实施细则中明确强调,汽车制造商一旦发现产品有缺陷,不得以其他方式(如宣称“优惠服务”等)解决产品缺陷问题,必须按照召回法规的规定,严格按程序进行召回。

  因此,对于厂家是否会主动推动汽车召回制度实施的怀疑,吴先生予以了解释。他表示,《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制度》是国家出台的法规,对汽车厂商有约束力,这项制度的出台并不是为了增加汽车厂商的负担,而是减少汽车厂商的负担,制定这项制度是为了提前解决汽车的安全隐患,减少事故的发生和更好地维护汽车厂商的信誉,避免厂家因为缺陷汽车而为此付出大的代价。

  吴先生介绍,这项制度是由经验丰富的汽车召回专家和国内各大汽车厂商参与制定的,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大汽车厂商都表示欢迎这项制度,因为这对汽车厂商有益,所以大家都会接受。

  对于对违规汽车厂商处罚力度过小,而难以达到这项规定所预期的效果的看法,吴先生也给予了相应的回答。吴先生说,对汽车厂商违规的处罚并不是力度越大越好,主要目的是能把存在的问题解决好,相信大多数的汽车厂家都不愿意以身试法。

  另外,吴先生表示,缺陷汽车认定的4套法规是经过专家组和各大汽车生产厂家参与所制定,目前不能说完善不完善,要看实施效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他希望汽车厂商能遵守该制度,解除顾虑,汽车消费者也要积极配合汽车厂商的安排。记者获悉,在召回制度正式实施前,国家质检总局有关部门还将根据企业的需要和自愿申请,组织专家深入企业,对相关人员进行免费培训,包括立法背景、条款讲解、企业应对建议等,帮助企业更全面地了解有关召回制度的一系列法规,为正式实施该制度打好基础。专家组还将听取企业的建议和意见,为下一步的法规解释打好基础。(作者:钱婵娟;程元辉)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