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可不必如此“恐慌” 从另一面看“持币待购”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7日 08:52  解放日报

  目前出现的“市场恐慌症”,一大半几乎是由“持币待购”现象引起的。然而,对“持币待购”现象又有多少人作过深入探究?如果作过一番深入探究,也就不必也不会如此“恐慌”了。

  日前,上海通用、南北大众东风雪铁龙几大厂家“破天荒”在差不多时间进行价格调整,其他汽车品牌也相继跟进。然而,连续降价并没有换来预期的汽车热销,消费者“持币待购”依然故我。

  似乎是一种习惯性思维,每当汽车市场出现下滑、疲软之态时,人们都会归结于一个原因:“持币待购”。不错,影响车市兴衰,“持币待购”确是一大原因。如果追溯起来,这次出现的“持币待购”在中国车市发展的历史上,已经是“第二次浪潮”。第一个浪潮出现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前夕。当时消费者能买到的汽车产品,价格大多比同档次的外国车高出一大截,工艺又相对比较粗糙,消费者普遍渴望享受到与国外一样价格和品质的产品。随着中国入世前景的逐步明朗,让消费者看到开始实现的希望,料定中国入世后,车价一定会下降,于是出现了许多人“等待”中国加入WTO后买车的现象。

  面对今天出现的“持币待购”现象,有人以此认为,中国车市已经趋于饱和;也有人认为,“持币待购”的出现表明汽车市场的好日子已经到头,等等。可以说,目前的“市场恐慌症”,一大半几乎是由“持币待购”现象引起的。然而,对“持币待购”的现象又有多少人作过深入探究?如果作过一番深入探究,也就不必也不会如此“恐慌”了。

  不迫才可“待”

  一直想买车、担任外资公司部门经理的王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的收入对于买车来说还并不十分宽裕,踮起脚尖是可以买的,但现在车市还在降价,上海的牌照又这么贵,还不如再等等。

  类似王先生的想法在持币待购的人群中并不在少数。据统计,目前上海的“本本族”驾驶员中有50%以上是由年轻白领组成。随着汽车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并越来越普遍地进入家庭,“本本族”普遍希望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汽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是今后最大的潜在消费群。但持币的另外一面是,汽车对他们来说还不是真正的必需品,还没到非买不可的地步。他们一般只在上下班用车,没有自己的车,他们可以每天搭乘公共交通,也并不觉得太麻烦,如果周末要用车出去郊游,可以问朋友或者租赁公司直接租车,同样可以“潇洒走一回”。而一旦买车,停车费、城市拥堵的交通、用车的汽油费用等,都让他们觉得不值。

  对于和王先生一样“持币待购”的人来说,汽车只是生活改善的一部分,还不是必需品。他们对买车往往一直处于观望、犹豫、比较中,如果车市一好、用车环境一改善,他们就有可能进入车市,比如2002年1月的夏利降价,一度使夏利专卖店排起了长队;如果车市不好,他们也就不急着买车,转向“持币待购”了。

  相对“持币待购”的人来说,另外一部分“迫切需要”买车的人想法则有些不同。同样已经买车半年的李先生说,其实他也知道车价还会再跌,但因为正好生了孩子,就买了车,那时牌照要4万多,车价也要高很多,但想想为了孩子,咬咬牙也就买了,现在看看要多出近5万元。除李先生这种情形外,为公司经营、做生意而买车的消费者来说,一般都不会“持币待购”,降价只会在他们车型选择的时候会受到影响,但并不妨碍他做出买车的行为。

  “币”有敏感度

  “持币待购”而引起的汽车销售下降并不是囊括所有的车型。专家分析,“持币待购”现象更多影响的是价格比较敏感的中低档车,对于价格敏感度不高的中高档车影响则并不很大。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汽车销售不断下滑的时候,别克君威、广本雅阁等依然走俏的原因。

  据统计,“持币待购”的人群往往是月收入在3000至5000元人民币的公司白领、公务员等,他们是目前“中低档车”消费的主力。他们买车非常讲究车子的性价比,要求车子尽可能地“物美价廉”,除此之外,同时还对维修、服务等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这部分人群对于价格的波动往往也比较敏感,他们买车时,除了考虑车价本身外,还要考虑牌照费、保险费、停车费、汽油费、每个月的还贷数额等各种用车成本。各种与“买车、用车”相关的费用支出,都会影响他们是否作出买车的决定。对于他们来说,价格、消费环境等都会制约他们的汽车消费。就上海而言,是否取消牌照,已经成为许多消费者买车与否的决定条件。另外,从去年年底银行开始收缩汽车行业消费信贷,把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拒之门外,使许多消费者短期内放弃了汽车消费。

  相对而言,中高档车的消费者往往是单位用车或者自己具有相当的实力,他们买车时更多考虑的是品牌、车型、性能等非价格因素,对于产品价格往往并不是十分敏感,他们也不会因为厂商的降价而刻意去“持币待购”。

  “购”是落脚点

  “持币待购”形成的车市低迷与“产能过剩、市场饱和”造成的低迷不同。专家分析,许多人将“持币待购”的落脚点放在“待”上,其实不然,就国内目前存在的“持币待购”问题,“持币待购”的落脚点应该在“购”上,消费者归根到底还是要买车的,只是现在还要观望一下,“待”一下,等车市好了,就“购”了。中国汽车市场还刚刚起步,潜力十分巨大。

  中国经过2002年、2003年的市场井喷,中国市场的潜力已经有所显现,世界6大汽车厂商纷至沓来,并纷纷看好中国汽车市场。正如上海市政府一位负责人说的那样,目前我们100个人中只有4个人有车,如果真的发展起来,市场潜力不得了。美国通用董事长瓦格纳同样看好中国市场,当别人都以为中国国内市场饱和、产能过剩时,他依然看好中国市场,投资30亿美元大举进行投资。他说,他看好中国市场,中国市场潜力还十分巨大,必将还会稳定增长。一旦突破这个瓶颈,那么,就能继续稳定增长。随着车价下降、越来越符合消费者的心理价位,那么这个瓶颈迟早会打破,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太长。

  同时,仔细分析“持币待购”的人群,对于那些迫切需要买车的,以及购买中高档车对于价格并不是很敏感的人群来说,“持币待购”的状况并不是很多。恰恰是对价格敏感的、具有10万元左右消费能力的主力消费群对于降价、消费政策等十分在意,“持币待购”现象也较为普遍。但他们是市场的主力军,一旦造成“待购”的因素比如关税降低、车价一步到位、消费环境改善等,那么,他们将大力拉动车市的发展,继续使汽车市场维持稳定增长。(本报记者朱君巍)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