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车市亟待唤起消费者热情与信心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1日 11:17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仔细分析目前市场上消费者最经常购买的一些主流车型,可以看出,它们的价格已经降到一个合理水平,已经基本与国外接轨,消费者买车,现在是时候了。

  从5月17日开始,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东风雪铁龙三大品牌、四大厂家密集全线降价,成为目前车市上最具有爆炸力的新闻。在这几大主流厂家降价的压力下,一向加价数万元的广本新雅阁不但开始有现货供应,并且不同车型有数千元到上万元的优惠。

  这几大厂家在中国轿车市场的份额超过了50%,它们全系列产品降价,对于准备买车的广大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但令人意外的是,尽管有这么多主流轿车降价,车市近两个月却在趋冷,消费者持币待购倾向进一步加强,轿车销量连续两个月下降。

  为什么?汽车厂家不懂,汽车经销商不懂,市场分析人士也不懂。

  车市趋冷究竟是因为市场能量已经耗尽,该买车的人都有车了,没有车的人购买力不足,还是因为大量消费者在持币待购?

  消费者为什么要在车价一降再降时继续持币待购?他们在等什么?

  消费者觉得降价幅度不够么?那么消费者期待的心理价位在哪里?

  现在买车会成为“冤大头”么?是现在买车享受,还是一等再等?

  这些问题,别说汽车厂家、经销商、市场人士有些弄不懂,或许就连消费者自己,心里也没有个确切的答案。

  在这种“四顾茫然”的情况下,下半年的中国车市将会走向何方呢?

  车价趋于合理 买车是时候

  消费者之所以持币待购,最大的可能是他们觉得目前降价幅度不够,车价仍然偏高,没有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价位。

  但是消费者的心理价位在哪里,车价降到什么水平会满意?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因为消费者的心理价位在不断地往下压。某个大汽车厂家的市场人士无奈地向本报记者诉苦说:“同样一款车,或许两个月前消费者觉得10万元是个合理价位,降到这个水平他就会买,但等厂家真的降到10万元时,消费者的心理价位却又降到了8万元,他觉得到了8万元他才会购买。如此一来,我们不管怎么降,永远会和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价格存在一个差距,无法重合。”

  或许正是消费者这样一种心理,造成了车市上越来越严重的持币待购。那么,观望能否等来新一轮的降价?现在的一些车型价格是否合理呢?是否还有很大的降价空间呢?

  我们拿最近一些降价车型来分析,看看目前这些车的价格是否到了合理水平。

  富康新自由人在国内售价为7.98万元,这款车的原型雪铁龙ZX在法国市场已经不生产了,但当时法国的售价在10万元人民币;6月18日爱丽舍系列车型全面降价,降价幅度高达1.2万元,降价后该款车的最低售价达到10.48万元,应该说,这个价位已经到了合理水平;

  别克君威SL售价24.88万元,相应车型在北美市场售价2.519万美元(不含税)。如果按中国税收标准,加上增值税、消费税以及关税(2004年34.2%,2005年30%),相应的车价应该是34.2万元人民币。同样,君威GS中国售价33.8万元,按上述公式计算,北美市场为38.9万元;

  长安福特蒙迪欧2.5中国版的售价为26.98万元,该车比欧洲版增加了许多配置,被称为“欧洲版本的升级”,但价格却比欧洲版的3.1万欧元低了一大截;

  很多消费者青睐的POLO两厢,在欧洲市场售价大体在1.3万欧元上下,考虑到目前欧元对人民币的汇率较一年前的1:8.2变成现在的1:10左右,约合人民币13万元,与国内售价已基本一致。许多消费者认为,这次上海大众对POLO的降价幅度不够,实际上,上海大众在POLO上的降价空间已经比较小,由于POLO仍然有不少进口件,受到欧元汇率升高的影响,POLO的成本被动增加了一截。

  实际上,仔细分析目前市场上消费者最经常购买的一些主流车型,可以看出,它们的价格已经降到一个合理水平,已经基本与国外接轨,消费者买车,现在是时候了。

  成本压力加大 降价空间趋小

  尽管“暴利”的帽子戴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头上已经很多年了,但随着近一两年一轮接一轮的降价,许多厂家、许多车型已经无奈地抛开了这顶“高帽”。

  一般来讲,像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神龙等主流轿车企业,投资规模都比较大,新厂、新车成本摊销也相对较高。一般来说,德国企业在工艺上比较讲究,是“实实在在”的车,成本也较为高一些。这次上海通用降价的代价据说是30亿元,而根据业内人士估计,上海大众降价的代价大约为20亿到25亿元,一汽-大众的代价可能为10亿到15亿元,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车价将会维持一段时期,几个大厂家不会再次降价。

  3月以来,钢材板材市场价格由春节前的2200元/吨猛增至5000元/吨,钢价的大幅度上涨,使得汽车生产企业的成本压力骤增。业内人士分析说,钢材价格的上涨,使以钢材为主要原材料的下游行业压力骤增,汽车工业做为钢材使用大户,危害不可避免。据预计,钢材涨价已使汽车成本上升了10%以上,正好与降价成本基本一致;另外,汽车生产中其他的一些原材料价格也在上涨,如铝、铜、玻璃、塑料、油漆等原材料也有不同程度地上扬,燃油、水、电、气等也涨了一大截,这必然导致成本的上涨。

  虽然目前钢材价格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下有一些下行迹象,但过去一年多来原材料不断涨价和汽车不断降价之间的反向运行,已经让汽车厂家承受了太大的压力。一些汽车厂家已经到了成本底线,再也没有什么降价空间。

  许多人认为,目前国内的汽车企业与国外同行相比,仍然存在20%-30%的利润,而国外同行的利润率通常仅仅为5%,由此认为国内汽车厂家应该还有很大降价空间。但我们不能忘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像通用这样的国外汽车集团,每年销量超过800万辆汽车,同时,它们还有来源于汽车金融等领域的利润,而中国目前最大的一汽集团,去年的总销量才不过90万辆汽车,我国最大的轿车企业上海大众,2003年的产销量不过刚刚达到40万辆。与通用、福特、丰田这样的国外同行相比,我国汽车企业在规模上远远无法比拟。除了在人力成本上占有优势之外,其他诸如管理成本、精益生产、规模效应上,都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缺少规模作支撑的国内汽车业,不可能在单车成本的下降上还有多大空间。

  有分析认为,目前市场上缺的既不是消费者也不是购买力,而是购买欲望。消费者等待的,无非是新一轮的降价,但至少在今年,这些已经降价的主流轿车厂家,再次降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持币待购将变得没有意义,买车已经是时候了。(记者 晏成)

(编辑:仝楠楠)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