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北京国际车展闭幕了,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展厂商最多、车型最全来形容本次车展一点都不为过。从举办方和参展方来说,车展是成功的。46万人次的参观量规模空前,尤其公众参观日,偌大一个国展被密密麻麻的参观者挤的水泄不通。
我们没办法分清众多的参观者看车展的目的性,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参观者的大军中会有为数不少的准购车者。可这样一个盛况空前的车展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呢?
新品层出不穷 车型始终不定
有人把2003年形容为中国汽车市场的蜜月期,这个比喻在今天看来最恰当不过了。蜜月就应该是最幸福甜蜜的日子,是一生中认为对方最完美的日子。
中国汽车市场正是如此,经过了2001、2002年的预热期后,2003年便迎来了汽车消费的春天。中国人从没有像今天一样对汽车如此热情。这一结果刺激了汽车生产厂商在发布新品上的动作加快,平均每个月2至3款的新车发布迅速地刷新着消费者心目中的汽车形象。
到了今年北京车展上,厂商更是鼓足了力气将新车发布作为参展的重中之重。可这对于普通购车者来说无疑加剧了他们持币观望的心态。车展上一位参观者告诉记者:“本来打算买经典车型,可现在新车一茬接一茬的出,再回头看老车型怎么都觉得不顺眼。可要是买了新车,指不定哪天又有更好的出来了,再等等吧。”
产业政策缩紧 阻挡部分购车者
相对火爆的车展,车市却显得冷清了许多。2004年第一季度的汽车整体销量呈下滑趋势,到了5月份也未出现好转。车市出现这种狂热后的冷清还比较符合一般经济规律,但许多政策环境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汽车信贷的缩紧、燃油价格的提升、进口配额的即将取消都是导致车市持续低迷的原因。现在的消费者聪明了,他们注意车型不断推陈出新的速度,还注意到了产业政策方面的一变再变。这样一来更增加了持币待购的心态。即使车展上汽车厂商使尽浑身解数,可消费者绝不会轻易出手。国家政策和产品变化着实给消费者落下了病根,一时半会恐难愈合。
价格一再跳水 消费者该相信谁
相信问十个中国老百姓,至少八个都会说买车首要考虑的是价格。汽车厂商抓住了老百姓的这个心态,对产品价格一降再降,不好卖的车型降,是为了拉动销量上升;卖得好的车也降,是为了迎接中国汽车市场与国际完全接轨。甚至有的新车上市不到一个月就接二连三的降价,一时间降价之风四起,老百姓被吹得昏头昏脑,不知从何选择。降价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降得少了没有力度,诚意不足;降得多了,厂商利润微小,还落个消费者的埋怨:“原来一辆车赚这么多啊!”。更有厂商意图投机取巧,降了价格同时也降了品质,这种杀鸡取卵的方法伤害的只会是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誉。这一病根最可怕。
北京车展没能带火中国车市,可说它不成功又不确切。它给众多国内外汽车厂商提供了个大舞台,上演着各自精心编排的节目。受之者欢欣雀跃,演之者满目欢喜,可这似乎和老百姓联系的不是那么紧密。车展更像是一个汽车工业的聚会,它可以脱离当时的环境背景,充其量也就是个产品展示会,是厂商炫耀技术的舞台。可这一盛况空前的展会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又给低迷的中国车市带来了什么,是惊喜还是烦恼,是迷茫还是前景光明,这些都会困扰着消费者。当购车者被眼花缭乱的车展迷惑时,我们权且称之为——车展后遗症吧。(邸强)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