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了宝马的华晨汽车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8日 10:09  财经时报

  仰融的世界基本上支离破碎。和仰融跑去美国后的高音喇叭式抗争相比,辽宁省迅速而有效的财务运作很低调,但却促成了一个中国当年最富有想象力的汽车工业梦想的落地

  5月20日,德国宝马和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1114,HK;下称华晨汽车或华晨)在沈阳的合资企业华晨宝马工厂正式揭幕。 德方、中方各持 50%股份。计划到2005年,项目总投资将达到 4.5亿欧元。初期,华晨宝马生产能力是3万辆宝马3系和5系汽车,聘用大约3000名员工。

  宝马很重视这个项目,集团董事长专程来沈阳为工厂揭幕,媒体聚光灯和公众被这个世界级人物吸引。大家都津津乐道谈论德国的三大汽车商要在中国赤膊厮杀。

  而在镁光灯外,一些人沉默鼓掌,一些人心里石头落地,还有一些人再也没有声音,华晨宝马光彩夺目的故事背后有很多人物和各方力量的角力。

  一个宝马中国项目的成功,几乎是清理昔日华晨舵手仰融在中国蜘蛛网般投资摊子的过程,6家内地、港、美三地上市公司、数百家关联交易公司、还有很多目的不同的投资项目都要归纳到华晨宝马的未来,这似乎是个难题。但实际上,政府背景的新舵手在2年时间内做到了。而且,在资本市场这一切都以合法的手段和另类财技完成,大部分行动虽然隐秘,但值得欣赏。

  4月22日,港美两地上市的华晨汽车公布2003年业绩,合资半年的华晨宝马公司共生产销售4359辆宝马轿车。虽然刚刚上马的宝马车项目有2.5亿元的投资亏损,上市公司要承担其中的1.2亿元。但上市公司还是获得9.36亿元纯利,升43.9%。

  这是宝马在中国的合资公司首次有业绩新闻。

  时间很快,一晃3年多过去,我们今天看到一个蒸蒸日上的华晨汽车,股价一度高见4.85港元,摆脱了3年来在2港元以下的局面。而且,一个围绕宝马项目的辽宁汽车产业链正在形成。

  2004年第一季度,国产宝马已经卖出3400辆,拼命推销的中华汽车只销出3300辆。市场对中华轿车的销售并不看好,宝马轿车的贡献,可抵销中华轿车或有的负面影响。“还有什么比宝马项目更吸引人的”?

  沈阳 仰融 华晨之争

  德国宝马要进中国和华晨汽车的变化几乎同步开始,宝马和华晨最早的接触曝光在2001年1月,当年3月底,华晨汽车和德国宝马达成技术支持协议。

  20世纪90年代末,据说宝马一度对河北保定的中兴汽车感兴趣,花了5亿多元引进设备的中兴汽车基础很好,宝马的主意被华晨汽车的原主席仰融所悉,他快速通过华晨集团(600653)收购中兴汽车六成的控股权。

  这是老故事了,但宝马和华晨的姻缘从这里开始。

  2001年中,仰融清晰看到了机会:不可多得的宝马项目渐露声色。他提出的计划是公司高管出资28亿元买断股份,但这个想法遭到辽宁省官员的拒绝。他们对宝马的未来看得也很清楚。

  仰融殚精竭虑经营10年,建立起辽宁的汽车工业,把原先摇摇欲坠的金杯汽车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轻型客车企业,一度占有市场超过5成。在此同时,仰融也建立起依赖汽车产业的王国:一度控制6家上市公司,市值曾超过300亿元。他个人也被《福布斯》评为中国第三富。

  1991年仰融购买改制中的沈阳金杯汽车4600万股,1992年7月金杯汽车(600609)上市,套现1200万美元。同期,仰融通过系列公司成立了金杯客车,金杯汽车持股60%,这家空壳公司有了业绩。经过数次股权安排,在百慕大注册的另一家公司华晨汽车控制了金杯客车51%,也有了合并业绩。为符合上市规则,仰融通过送股,使一个基金会成为控制华晨汽车等一系列公司的“控股机构”。1992年10月,他把华晨汽车推到美国资本市场,集资8000万美元。

  之后多年,2次集资失利,仰融杀回亚洲,在香港买壳改名圆通科技(1188,HK),因有违香港证监会规定借壳上市未果。1999年10月华晨汽车在港二度上市,集资6.5亿港元。1999年,华晨还在上海买壳申华实业(600653)。2001年3月,他又控制了中西药业。这些股权交错复杂的公司,几乎用尽来自沈阳金杯汽车的资源,一个公司一年卖五六万辆轻型客车的业绩支撑了3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

  这些狂热的操作,几乎是10年之内完成的,不完全统计,仰融从资本市场获得的资金超过30亿元,在华晨的汽车版图里,金杯汽车、中华汽车、航天华晨、中兴汽车、三江雷诺、金杯通用、包括和英国MG ROVER 的合资计划、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等等都是耀眼明星,最大最出色的是德国宝马的中国合资案,异常瞩目。

  然而,宝马合资项目刚开始,夸下海口“2006年,中国惟一可以和国际品牌竞争的只有华晨汽车”的汽车狂人仰融却退出舞台。华晨高管说“没有了仰融的华晨会更好”。现在华晨收缩了大部分战线,专注金杯汽车、中华汽车、宝马汽车为主的汽车业务。

  回头看,仰融的危机在2002年初已经有征兆,2002年4月华晨两次希望增持金杯汽车的计划被财政部否定。同月,金杯汽车改组董事会,3名华晨的人出局,市政府人员入主。

  再往前看,仰融的一连串行动明显多次在挑战省政府:2001年2月成功配股融资达10亿元以后,这笔钱并没有用到辽宁的汽车项目上,却把大部分现金投到沈阳之外的地方,包括生物医药。

  2001年中,管理层控股计划被拒绝后,仰融开始系列运作。年底安排宁波正运取代珠海华晨,控制深圳正国,而后者正是华晨集团(600653)持股15.19%的大股东,宁波正运的幕后东家是台湾商人秦荣华。仰融甩掉了一直依赖的基金会,华晨集团变身为台商企业。因为华晨集团是金杯客车的销售代理,这直接影响到沈阳金杯和中华汽车。

  仰融还在宁波买下3000亩土地,对外宣布建立英国MG ROVER合资汽车生产基地,大规模雇佣各类汽车专才。而连环的股权交易很明显在套现资产,挪出沈阳。

  2002年2月,仰融在二级市场吸纳,持股近700万股,成为华晨集团(600653)第二大股东。

  这一系列刺激沈阳的招数火药味十足。很快,辽宁省开始反击,2002年3月8日,国家计委等数个部门召开会议,联合决定把华晨部分资产由财政部划给辽宁省。12日,华晨集团公告说,名字改回申华控股。

  5月底,异象非止一端,表明仰融已被排挤出辽宁省的汽车发展计划。6月上旬,仰融强硬向多位基金经理表示华晨股权并非国家所有,管理层将收购华晨股权。这是仰融最后一次在中国公开说话了。

  6月17日,华晨汽车被庄家震仓,收市到1.04元,全天下跌16% ,为九个月来最大单日跌幅。

  两天后,公司宣布仰融不再任主席兼行政总裁。市场也传出消息:6月17日的股价大跌是仰融全数抛售手中股票,前后套现约9000万元。此时,仰融已仓促离境,跑到美国。

  2002年7月中旬,华晨汽车宣布旗下金杯汽工与德国宝马成立合资公司已获正式批准。

  宝马的到来和仰融的出局基本同步。

  仰融出局 沈阳重组华晨

  10年的仰融汽车故事很快结束,上手的新股东开始一系列重组,把仰融的庞大投资网一网打尽,全线收缩至沈阳的汽车项目上。

  第一步是接收华晨集团的资产。当时,华晨汽车的控股权仍然在教育基金会,持股39.45%。2002年12月19日,辽宁省政府旗下企业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购入这笔39.45%股权,作价1.44亿港元,0.1港元/股,这比当天股价大大折让93%,对美国ADRS也折让46%。同时,新股东提出全购。马上有小股东抗议。在2003年2月,只有0.009%的股东接受全购,不过大股东已经掌握42.897%的股权。收购于2003年2月6日完成,辽宁省政府旗下企业控制了华晨汽车。

  第二步是在A股市场,2002年8月金杯汽车(600609)先收回全资子公司沈阳金杯产业开发总公司持有的沈阳金晨95%股权,把二级公司提升到一级子公司。11月中旬,金杯汽车和沈阳金晨完成对沈阳金杯车辆制造有限公司100%控股。

  金杯汽车附属的另一家沈阳汽车制造厂到2002年底拖欠公司账款高达4.56亿元,以车辆制造设备等大批固定资产抵债偿还。然后,金杯汽车和沈阳金晨增资沈阳金杯车辆制造有限公司4亿元,金杯汽车投入资产主要是上述抵债设备,沈阳金晨则出以现金3588万元。玩一圈“资产大挪移”后,生产轻型卡车的沈阳金杯车辆公司出笼,生产金杯客车和中华汽车的平台也大大减轻负担。2002年11月20日,金杯汽车以一元人民币把净资产为负2.02亿元的沈阳汽车制造厂卖掉,成功瘦身。

  2003年1月30日,华晨汽车联手金杯汽车向附属的沈阳华晨金杯(原金杯客车)注资21亿元,持股51%的华晨汽车出资11亿多元,持股49%的金杯汽车以制造中华牌轿车的零部件技术作价转让予沈阳华晨金杯。同时,华晨汽车的附属公司沈阳兴远东公司向金杯汽车3.7亿元贷款提供担保。

  注资解救利润率不高的中华汽车项目的发展资金需要,也疏通了金杯轻型客车、中华汽车的发展瓶颈,增资后,中华轿车每日的产能从130台增至180辆,年产能扩大至5.8万辆。当然,公司的目标只有25000辆的销售量。

  在梳理公司结构同时,华晨系也在从仰融时代的庞大投资网络抽身。

  2002年底,申华控股公布大股东宁波正运将深圳正国75%股权出售给金杯汽车51%、沈阳汽车工业公司24%,金杯汽车持有深圳正国的股权增至76%。深圳正国持有申华控股13.75%股权,到此,有仰融资产大转移之嫌疑的申华控股故事终结,宁波台商撤退。

  然后是河北保定的中兴汽车,华晨当年6000万元入主中兴汽车,3年来资金没有到位,中兴汽车依然疲软,被后起之秀长城皮卡超过。2002年底华晨管理层决定出售申华控股持有的60%的中兴汽车股份。来自宁波象山的民企华翔集团出资5800万元受让其中26.3%,华翔在BVI注册的联合领导控股有限公司受让另外33.7%。有说法是新股东背后还有台湾汽车制造商——台湾联合集团。

  2003年8月15日,沈阳华晨汽车控股旗下的珠海华晨把持有的航天华晨50%的股权转让给湘火炬(000549),转让价3.597亿元。航天华晨主营业务是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公司、贵州航天汽车制造厂。后者曾生产销售不佳的“航天”轻型汽车,一直处于停顿。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生产三菱技术的4G64汽车发动机,为中华轿车、长丰猎豹、东南得利卡、东南菱帅、北京三菱欧蓝德以及奇瑞东方之子等车配套,年产量在10万台左右,销售额约20亿元。虽然热闹,但2002年底,航天华晨的主营业务收入只有1050万元,利润区区34万元,这是鸡肋。而在华晨宝马的合资案中,包含在沈阳兴建技术先进的发动机厂。

  2003年8月21日,金杯汽车将所持申华控股第一大股东深圳正国的76%股权分别转让给华晨汽车集团75%和珠海华晨1%;沈阳汽车工业公司也将所持深圳正国的股权24%全部转让给珠海华晨。辽宁省政府全资拥有的华晨汽车集团和持股9成的珠海华晨通过深圳正国,间接持有申华控股13.75%的股权,此役,把原先号称第二个华晨资本平台的申华控股也收缩至辽宁汽车平台上,和香港上市的华晨汽车类似。仰融的世界基本上支离破碎。

  到2004年2月,沈阳还在持续重组汽车产业,剥离不良资产,回收资金。金杯和通用中国合资的金杯通用生产雪弗莱越野车(SUV)和皮卡,2002年净亏5500万美元,年产能力高达3万辆,但2003年只销售了3289辆皮卡和越野车。金杯汽车和另外几家股东将50%金杯通用股权移交给上海通用。金杯汽车卖出25%股份获得1.43亿元补偿。

  到此,大手梳理多家企业和砍断复杂资本网络后,辽宁汽车产业结构渐渐清晰,建立以华晨汽车控股集团为首的资本图谱。 而脱身庞大的投资项目,也为华晨回收了6亿多元现金,大大减轻投资成本。

  华晨汽车总裁苏强之后表示:华晨明确了以汽车为主业,不搞过去的产业多元化发展,资金能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企业前景清晰可见。

  增持宝马 华晨远大计划

  2002年,华晨汽车营业额达到了73亿元,升17%,纯利6.5亿元,跌28%。因为这年8月推出了中华轿车令销售额增加,但拖累盈利倒退。

  2003年3月28日公布的华晨宝马合资案,透露整个项目投资4.5亿欧元,注册资本1.5亿欧元,合资双方是德国BMW AG旗下全资子公司BMW Holding BV和华晨汽车持股81%的金杯汽工,各持股5成。首期生产规模是3万台。很快,国产宝马3系列轿车2003年10月18日起正式上市,随后5系跟进,至今已经有6款华晨宝马车在中国生产销售,速度之快令投资者兴奋。

  2003年4月底,华晨汽车宣布以1.35亿元透过附属的沈阳兴远东公司从其他股东手中收购9%的股权,持有金杯汽工的比重增加到90%,这意味间接持股宝马合资公司从40.5%增加到44.55%,股价亦应声拉出阳线,突破1.9元。

  到2003年12月,增持计划继续:华晨汽车花费1.35亿元,令阳兴远东在“新金杯投资”的股权增至99%,从而华晨汽车在宝马合资公司中股比增至49%,和德国宝马的50%持股相差只有1%。

  没有仰融的华晨财技越来越出色,在整理股权中不慌不忙,每一步都显得有远谋,而且重组成本显示很低。

  2003年10月28日,华晨汽车与花旗签约,发行1.7亿美元5年期可转股债券,净集资1.64亿美元。同步,花旗以每股2.65港元购买吴小安、洪星、苏强、何涛、杨茂曾等五位董事总数1.1364亿股个人股,这笔交易让管理层套现获利。而这五位元老随后再次行使原先授权的新股认股权,在华晨汽车中以低成本变相增持到9%的股权,这是稳定剂,也是新任大股东的礼物。

  到2003年12月25日,华晨宝马再次成功获得三家银行31.73亿元的巨额融资,将全部用于扩建厂房、采购零配件及扩大产能。“而这都归功于华晨宝马近三个月来良好的销售态势”。

  到了2003年底,华晨汽车还有一击,宣布以6亿元代价收购在A股金杯汽车共40.91%股权,完成收购后,股比提至70.7%。

  华晨称此交易有助于与合作伙伴建立起更加紧密与和谐的关系。

  但行业人士称这是“将上市公司股权,最终都统一到辽宁省政府全资拥有的华晨汽车集团控股之下”。可以看到,除了整合在香港、上海、宁波、海外的资源,辽宁省也把华晨宝马项目从沈阳整合到了辽宁。

  前后12年的华晨汽车故事开始归于平淡,精彩人物先后出场,大幕拉开又缓缓合上,所有的抗争和愤怒,梦想和手段,力量和计谋都如同过眼烟云,而残酷的市场和苛刻的投资者只把笑容、掌声、鲜花投射向最后的胜利者。

  2004年3月初,辽宁省正式应诉仰融在美国状告辽宁省政府一案,代表律师提出数项法律技术问题,这些主动之举令案件进入漫长的调查期,结果尚难预料,但宝马汽车在中国的启动已经无法阻挡,开出沈阳的宝马车已经成为红遍中国大地的时髦商品。对整个市场而言,谁会去管一个不透明的故事的主角,而且还是个隐者呢。(本报特约记者 徐迅)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