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车贷险”叫停之后……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7日 11:53  中国经营报

  □ 李永钧

  中国车贷险业务自1998年推出后,先是红红火火、风光无限,以年均20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然而,好景不长,从去年开始,保险公司纷纷退出履约保证保险业务,2003年,车贷险几乎完全退出了市场;直至今年4月1日,新车贷险条款在得到保监会的批准后,新车贷险才千呼万唤始出来,但结果却大出保监会的意料,市场反应极为冷淡。

  虽然此前有4家保险公司向保监会报备的6个新开发的车贷险产品已获得批准,但这些公司并未真正开展业务。在北京,新车贷险尚处在局部试点阶段;在上海,这4家保险公司的上海分公司也尚未接到展开销售的通知;在广州和深圳近期内买不到车贷险;在浙江10家经营财保的公司有9家按兵不动,在陕西、福建等地车贷险均处“缺位”状态。面对新车贷险,消费者、保险公司、银行均采取观望的态度。新车贷险举步维艰,前景不容乐观。

  按常理,迅速扩容的汽车销售空间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是一块巨大的“蛋糕”,而回避风险最有能力的“庄家”正是保险公司自己。然而,面对目前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和公司自身经营和管理不善,保险公司们不得不决定先退而结网。

  数据显示,私车贷款约30%违约还贷,10%的汽车贷款难以收回,多数保险公司在车贷险上亏本经营,最终导致该业务停办。虽然贷款人拖欠或不还贷的原因很多,但从已发生的保险索赔案来看,群发性、区域性和故意拖欠、蓄意诈骗者占多数。所有开办车贷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无不在这一业务上陷入亏损的黑洞。

  有分析认为,导致汽车信贷风险居高不下的成因主要有二:一、贷款实体——汽车是可移动的资产,追索难度大且成本高;二、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缺乏对违约个人的约束和惩罚,而汽车信贷每笔贷款的额度较小(平均约为13万元),对每笔贷款进行全程跟踪的成本费用又太高。事实上,缺乏有效贷后监控也增加了车贷风险。贷款主体迫于竞争压力,不惜以降低贷款条件来拉拢客户,继而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对保险业来说,汽车车贷保险面临的风险,是系统性的,原因错综复杂。风险并不可怕,关键要在纷杂的景象中找到问题的症结。反过来,正因为有风险存在,才体现出保险公司的价值,撤退所背离的不仅仅是风险,还有潜在的巨大利润。

  保守来计算,未来8年中国市场汽车销售将增加5000万辆汽车,以平均一辆8万元的价格来计算,就产生4万亿元的现金流,如果50%需要融资,那么2010年仅车贷市场就是2万亿元的融资量。这对于车贷险业务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笔者认为,未来2至3年内,由于汽车金融公司仍受累于地域限制,并且需要积累数据和探索业务经验,其担保业务规模不会太大。预计3年后其担保业务将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市场趋势一旦形成将不可逆转,财险公司一方面应抓住当前有限的市场机遇发展车贷险业务,拓展新车车险市场。另一方面应从长远考虑,着手积极探索如何与汽车生产厂,尤其是汽车金融公司加强合作,以便在车贷险规模缩小后确保其新车车险市场份额的稳定。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人均GDP已达到3000美元以上,而按照国际经验,GDP发展到4000美元是其国家汽车消费发展最快的时期,也就是说从“十五”期间至2010年是中国汽车消费高度发展期。汽车消费的增长,核心在于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在美国,80%至85%的汽车消费依靠信贷支持;德国、法国为70%;印度为60%至70%;而与此相对,中国却因为其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正在起步,去年上半年仅为20%左右汽车消费涉及贷款。看来,这块汽车消费信贷大蛋糕还有很大部分没有被染指,摆在各汽车消费信贷服务商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抓住这历史的好机会,大力发展汽车消费信贷业,使其与汽车消费同步发展。

  6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简称《政策》),新《政策》不仅设定了国家的汽车产业长远目标,而且明确了汽车消费的宏观方向,按照新《政策》,企业可设立服务于汽车销售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外资可也将允许开展汽车消费信贷及租赁业务。新《政策》要求根据风险程度的高低来收费,允许以所购汽车作为抵押获取汽车消费贷款,这实质上就是撇开了中间服务商(只要借款人的条件达标,就可以直接到银行获取贷款),给汽车信贷“放闸”。

  预计到2006年7月,中国进口汽车的平均关税将降到25%,经济型轿车的关税将降到10%。这两年中,自主研发品牌将得到扶持,汽车信贷也将完善,相关产业的资源分配也将接近均衡。这一切,无疑都为中国车贷险市场注入了活力和希望。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