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汽车业进入拐点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5日 09:57  新京报

  宏观调控政策继续收紧

  汽车产销持续下滑,价格战往纵深发展

  跨国巨头拼战中国,“丛林法则”开始凸显,中小车企被逼向死角

  “往常我们每周要有1000多台车的交易量,但上周成交量才700多台。” 素有车市“晴雨表”的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这样对记者说。

  患有“车市焦虑症”的不仅仅是这些汽车交易市场的老总,还有各大汽车厂家和经销商老总们。车展上名车靓女争相登台、车展后三大集团集体降价。车展、促销、降价,这些惯常只要使上一招就能见效的,这次突然发现“三大宝”全都失灵。

  种种迹象都已经在发出同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汽车业正在进入拐点:汽车产销持续下滑、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继续收紧、以往高高在上的汽车企业开始遵循市场规律、频繁降价加剧了消费者持币待购的心理、国际巨头淘汰本土中小企业的“丛林法则”开始凸显。

  目前无法预测中国车市经历这个拐点需要多长时间,但过渡期的阵痛已经开始。

  迹象一:降价效果开始不明显

  6月份产销将持续下滑

  在4月份之前,中国汽车工业的产销几乎都是“月月红”,盘点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进入4月,全国汽车产销分别比上月下降了6.28%和8.24%。5月份的状况更糟,全国汽车产销比上月分别下降20.08%和20.43%。轿车的产销量也连续出现第二个月下降。

  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产销量下滑的迹象在4月份就有所表现,亚运村车市的情况更糟糕,5月份汽车交易比上月减少30%。而且至今看不到销量翻身的迹象。”苏晖这样预测:“6月份,甚至今年一整年都可能继续5月份的低迷。”

  苏晖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汽车信贷门槛提高,汽车消费门槛提高和厂家持续降价四方面共同导致汽车产销持续下滑。

  5月份以来,中国车市集体上演了一场“跳水秀”。上海通用以平均8%的降幅打响了三大集团降价的发令枪;6月6日,东风以降价作为车展的开幕曲,旗下阳光蓝鸟车全面降价,最高降2万元;紧接着,就是南北大众20年来最大跨度的一次降价行为;东风雪铁龙迅速跟进。

  根据“网上车市”总监华雪的预测,“其它厂商都会跟进,几乎所有车型价格都会有所下调。”

  但这次历史空前、范围最广、规模最大、涵括面最宽的一次集体救市行为却“雷声大、雨点小”,尤其南北大众携手的“奥林匹克风”运动并没有掀起车市销售的飓风。从目前的市场状况来看,只有上海通用降价效果初显。5月份上海通用的销量是22917台,以多出2700台的成绩超过一汽大众名列销售“榜眼”

  “三大集团的降价,就目前情况来看,销售有所回升,但没有起到预期的爆发性刺激车市的效果。”苏晖说,“大众降价的推动作用可能要到月底才可稍做判断。”

  而库存又是所有汽车企业面临的尴尬难题。尽管一汽轿车销售有限公司马自达品牌市场部部长汤礼忠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库存量和销量1:1的比例尚属合理,但库存带来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国资委信息中心发布的消息显示:通过今年1至4月对13家汽车行业国有重点企业的统计表明,截止到4月底汽车库存价值达人民币142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28%。

  5月份整个轿车行业库存高达11.3万辆,直逼去年全年13.6万辆的库存量。三大企业库存都超过1万辆。其中,上海大众库存最高约为3万辆,一汽大众库存1.5万辆,上海通用库存为1万辆。而第一季度轿车库存超过8万辆,4月份又新增库存2.3万辆。

  迹象二:宏观政策继续收紧

  消费环境有待改善

  虽然至今中央政府仍然没有对汽车产业有过热的认定,但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年初国家宏观调控汽车产业的政策开始初见成效。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部主任朱一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央加强了宏观调控,控制了固定资产投资和过热行业的发展。宏观调控的措施必然要传导到汽车需求上,从而反应到生产上来。汽车产销的下降,正是宏观政策在汽车产业上的反应。”

  今年2月8日,银监会出台了《中国银监会通知要求开展部分行业贷款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发出了国家开始调控汽车产业过热的第一个信号。此后,汽车投资项目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均得到不同程度收紧。

  5月27日,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对外界表示,中国将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分析人士认为此话意味着中央政府多年来的积极财政政策将告一段落。中性财政政策将直接影响到汽车投资项目的上马、大型企业的汽车集团采购行为。而在6月份新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汽车业的进入门槛也被提到了20亿元人民币。

  朱一平预计这些因素将影响今年汽车产业的增长幅度。她认为目前汽车产业正处于过渡期,国家所作的调整是为了进一步增长的需要。

  有钱人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成熟付出了代价。前几年车市的火爆已将有能力一次性付款的购买力尽数释放。而今年车市竞争最激烈的是价格区间在10万——20万的中档车型,新增的消费力量需要汽车消费贷款的援助。在受到信贷限制的时候,消费者的购买力也日渐下滑。此外,汽车召回制度10月份实施、燃油价格上涨、明年进口关税将解除等种种因素也直接造成消费者的“持币待购”心理。

  上海市近日做的一个调查颇能反映这种心理:超过7成的消费者认为汽车消费税费太重,45.2%受访者认为车价太高。因此,不少消费者认为“目前购车还没到时候”。

  近日,商务部世贸司副司长俞建华透露,国家正在制定“汽车贸易政策”和“品牌管理办法”,这将是补充汽车产业政策的配套政策。但到目前为止,记者尚未了解到国家有意向出台相应的消费政策“救市”,如完善鼓励消费信贷以及改善消费环境等具体措施。

  迹象三:跨国巨头拼战中国

  “丛林法则”开始凸显

  通用中国前天宣布将亚太区总部从新加坡迁往上海,所有搬迁工作将于明年1月前完成。同时,联合上汽共同投资21亿元人民币,升级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建设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国际标准专用试车场。这是本月初通用中国宣布与上汽联合增资30亿美元后的首发实际举动。

  在4月28日本报对通用中国的采访中,通用还在犹豫将把亚太区总部安在日本,还是中国、韩国抑或澳大利亚?而大众5月份做出的一个决定让通用立即下定了决心。大众中国5月份宣布,大众汽车中国公司将行使大众亚太区总部职能。直接向集团全球董事会负责。

  中国市场的争夺直接决定了两大巨头在亚太地区的争夺,而这影响的冲击波也将辐射到他们在全球其他重要市场的竞争。可以预见的是,作为6+3巨头们全球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已成为他们攻城略地必争之所。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在车展上众多巨头一掷千金,并继续用“金子”砸向中国市场:通用以30亿美元许诺中国市场,大众借奥林匹克春风要将产量提升到160万辆、现代用7.4亿美元在京建立第二家工厂、戴克国产化奔驰项目正火速前进。

  而在巨头们争夺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国内中小企业的日子更加难过。汽车市场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真正凸显。大众、通用、雪铁龙的降价行为如果可以理解为是用利润换取更多的市场份额,那么国内中小企业需要为争取“生存和发展权”付出更多成本。

  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副主任张宇贤这样告诉记者:“一旦大众、通用、福特、现代的新工厂落成,零部件采购规模经济优势显现,那么他们将有实力打一场真正的价格战。”这样,靠压低成本以价格取胜的国内中小汽车企业就可能被逼向死角。

  此次降价风暴对国内汽车厂家的心理摧毁远远大于对市场的直接推动。大众和通用一起占据了中国汽车市场“半壁江山”。此次一前一后的降价使得原本相对平衡的价格体系瞬间瓦解。

  一位国内汽车企业的高层这样对记者这么说:“我们降也不是,不降也不是。我们产品降价空间小,降价后损失的利润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用于服务的投入。但不降的话,我们在强势的外资品牌面前竞争力又弱了一截。”

  评论:汽车业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

  在中国汽车市场极其红火的时候,一家海外媒体曾经有过这样的描写:中国这个新兴汽车市场养活了一些特殊的人群,北京人管他们叫做拼缝。他们每个月下来也能挣个好几万元。

  2000年以来,关于汽车行业日进斗金的报道充斥媒体。今天回过头来看这些报道,似乎感觉到只要跟汽车稍微沾点光,都能富得流油。

  但也许2004年6月就是一个转折点。从这时开始,汽车业昔日的好光景只能是那些在这个行业里捞走第一桶金的人茶余饭后感喟的谈资。仓促之间汽车就成了买方市场:好车不再不愁卖、降价成了消费者等待的理由、三大企业也不能再继续高高在上,也要有“亲民”的市场行动。

  这些都表明,其他行业遵循的买方市场游戏规则开始约束汽车业了。

  通用、大众玩得起降价的对抗级游戏,一方面说明这些企业在中国获得巨大利润后开始调整战略方向,以市场份额为重中之重。但很多消费者认为他们显然还有利润空间可降。一位持币待购的网民这样说道:“桑塔纳的成本上海大众早就捞回来了,我们一起等待,大众它还得降。”买卖双方的心理博弈还在继续。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如果中国汽车市场还停留在“一降就灵”的阶段,这种简单粗暴的市场比拼将不利于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

  真刀真枪比实力、比价格、比营销的汽车时代应该到来了。

  客观的来看,汽车产业进入微利时代是正常行为,而过去几年里高速增长并非常态,现在才回归到正常轨道。正如通用和大众在中国的产品价格至今才逐步回归价值一样,中国汽车产业回归到20%以内的增长速度也属正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一个产业的变迁来看,目前中国汽车业面临的困境也正是整个行业的机遇。三大集团需要重新思考自己在汽车工业和汽车流通业中的定位问题,中小企业在跨国巨头和三大集团的联合夹击下也需要快速突围,消费者在降价风暴中走向理性。

  中国汽车产业并不是在经历坚冰期。汽车产业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需要经历这个阵痛期,在痛苦中思考和自我修复会让它更健康的发展。家电、IT、通讯行业都经历过这种起伏,汽车也不能幸免。没有别的能够代替汽车在从奢侈品向日常代步工具的角色转变中所应该承受的代价。

  这个市场的前景还是让人乐观。朱一平相信汽车市场还会红火起来,她开玩笑的对记者说,“消费者持币待购毕竟是持币的啊。”她预测,在此番汽车产业调整过后,国家可能会出台相应的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到那时,车市会有新天地。(本报记者吕惠敏北京报道)

(编辑:邵京宁)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要闻看板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