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批看车的热情观众而言,北京国际车展似乎要让他们失望了。倒不是因为车展没有好车,而是因为这些好车未必进得去。
观众被拒
“我买了门票,为什么不能进展区?”
“没办法,这车太贵了。”
6月10日,一位观众试图进入宾利展区,却被保安推了出来。他的愤怒换来的是斩钉截铁的回答。
类似的事例在北京车展不断上演。
在宝马的展台上,一位希望进入车内的观众同样遭到了拒绝。这位顾客表示,他对宝马车很有兴趣,而且保证不会弄脏展车,但工作人员的说法彻底让这位观众死了心:“北京车展人太多,门打开就关不住了。”
一位女士在大众的展台前试图进入展车时也碰了一鼻子灰:“国内合资的大众车可以进,但德国本土原装的不能进。”
记者调查
根据记者当日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展车的车门不能打开。这里面既有国外品牌,也有国内品牌。
当记者问及不开车门的原因时,大部分品牌的解释是:“这些车还要销售,上车的人太多可能会影响车容。”当问及为何单单是北京车展不开车门时,展商的解释一般是:“北京车展人太多。”这多少有些令人费解:洋品牌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不就图的是中国消费者多、市场大吗?
如果说进口车不让进令人气愤,那么本土车不让进就更叫人费解了。
记者在一号馆某国内微型车前,颇费周折后才找到保管钥匙的工作人员。问及为什么锁车门时,厂家的回答更有意思:“我们原来想,大家到北京车展不是来看这种车的。”但记者发现,有好几拨观众都对这款车很有兴趣,并试图进去,其中还有一位是从外地专程赶到北京看车展的。他说:“我看奔驰是欣赏,看这车是想买。”
在另一展馆的一家国内公司展台,工作人员对要求进入车内的记者说:“请您去室外展台,那里的车可以进入。”而此时正是下午两点,当天预报最高气温是38.9℃。摸着滚烫的车身,记者实在没有勇气进入。
观念与管理的盲区
可以说,展车不开门,在北京车展不是大事。对于某些国外、国内企业来说可能也不是大事,否则就不会出现上述尴尬的场景。有人说,国外品牌不开车门,反映的是他们的观念盲区。他们嘴上说重视中国市场,但行动上还是漠视中国消费者的情况。而国内企业则反映出管理上的盲区。
如果宾利真的认为车贵得无法让消费者进入的话,那么在日内瓦等其他车展,观众不但可以进入,而且有时还能试开的事实又如何解释呢?“人太多”的理由更是让人费解:如果说试车和买车的人成一定比例的话,那么愿意试车的人多难道不是好事吗?
“大家花钱到车展上是看平时看不到的车,谁会花时间看这种满街都是的车。车门打开还得有人在旁边盯着,何苦费那功夫呢?”这样的想法,可能在国内企业部分参展人员心里普遍存在。但这些不开车门的工作人员低估了车展的效果。而且就算退一步讲,如果厂家真是觉得某些车型展示的意义不大的话,那么还有必要花钱进展场吗?看来,领导希望通过车展展示品牌的意图并没有被所有的工作人员理解。
在记者不暴露身份的情况下,通过私下闲聊,一位负责展车钥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人上展车,你就得不停地收拾。况且人多手杂,像点烟器之类小件被顺手牵羊带走也很难说。东西丢了得你赔,车卖不卖得了与你关系又不大,所以,车门能不开的就尽量不开”。
看来,国产车不能打开车门,说到底还是厂家的管理问题。甚至可以这样说,对国内品牌而言,参加车展效果如何,管人比管车更重要。
反思:展示与保护,哪个更重要
细想一下,不管进口车还是国产车不开车门,都有这样一个心理:怕展车车况受到影响。
据来自经销商的经验,每次车展,展车被坐进车内试车的观众买走的情况比比皆是。很多买展车的观众都认为,展车往往都是最好的车。对展车一见钟情、非展车不买的观众也是大有人在。而且每次展会过后,总有些试过车的观众到经销点买车。应当说,车展不但是展示形象的好机会,更是扩大销量的好机会。作为展车,如果管理得当的话,即使有很多人进入,也不会影响展车的售前状况。如果观众不能进入车内一试的话,则肯定会失去一些潜在的消费者。
那些为了保护展车而拒绝观众进入车内的参展厂商,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了呢?姚蔚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