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外有“展” 会外有“会”
6月10日,北京国际车展开幕日。
展馆内,汽车企业一个接一个的新车发布会,展馆外,一个不同寻常的会议也在进行———第二届汽车消费者维权研讨会,这是几个车主为维护自己的权利而自发召开的。
既然是第二届,就说明曾经有第一届,的确,第一届是在2002年北京国际车展时进行的,而这第二届的召开,又迎来了2004年北京国际车展。
这不是巧合。
“对我们来讲,企业是强者,我们是弱者,要想受到重视,我们就必须在这个时候维权。”说话的人是周蒙,固执、话痨、凡事都要个说法。2002年1月,周蒙购买的某日本品牌的车在小区内正常行驶时左前轮的球头断了,周蒙认为是刚刚更换的球头有质量问题,因此踏上了维权的道路。经过两年多的取证、与厂家协商、找消协投诉,事情依旧没有进展。
第一届的维权研讨会就是周蒙发起的。说是发起,实际上维权的车主只有他一个人,到会的除了律师就是记者。看起来,今年他的腰板硬多了,因为他多了两个“同甘苦、共患难”的哥们儿:一位车主是左前轮球头脱落。刚做完常规保养40天,并在保养前明确告知维修站前轮有异响,但没引起重视,结果行驶中球头脱落,与厂家联系三个月依然没有说法,已经向法院起诉。另一个车主,左前轮球头断裂。2003年10月,行驶在贵遵公路上方向盘突然失灵,急转调头后横向撞在路边的防护栏上。在多次与汽车厂协商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委托清华大学进行了技术鉴定,希望通过法律手段维权,并要起诉厂家。
他们三人的故事相同、遭遇相同、更加相同的是对厂家失去了信心:“我们就要一个态度,虽然没有人出大事儿,但那是侥幸,汽车厂应当重视每一个投诉,不能一概地说用户操作不当。”这是此次会议三人共同关注的问题。“很多汽车企业没有解决问题的诚意,也没有一个良好的态度,可能强大的汽车企业不在乎一个弱小的消费者投诉。但是,如果这样想,这个企业总有失去民心的那一天。”
虽然开会的地点只是一个简陋的教室,不能与汽车企业豪华的会堂相比,但他们三人却是自费张罗的。会后,三人相互打气、鼓励,希望大家不要因为困难而放弃。
“我们三个人还有些经济实力,能凑钱开个会、散发一些传单,得到的结果尚且如此,那些买了三四万元车的消费者,出这样的事儿,他们有什么能力去维权。很多人都是遇到一点事儿就算了,这就助长了汽车企业不想负责任的气焰,汽车消费者就应当团结起来,不能总是弱者。”
坐在会议室的人可能是凑巧相识,他们坚信一根筷子容易断,大伙团结起来就能发挥最大力量。但会议室外还有更多找不到“组织”的投诉者。
6月9日,北京国际车展记者日。
展馆内,各企业的新车在耀眼的灯光下向人们展示着自身的魅力,展馆外,满身标语的事故车也不甘示弱,它们停在路边向路人倾诉着自己的悲哀。
国际车展还没开幕,讨说法的人已经找上门了。哥几个也不多说,车身上、T恤上写着“维权”大字,太阳伞下乘凉去了。有感兴趣的过来问,我就跟你说上两句,留个电话、发个邮件,什么事情回去说,别影响了交通秩序。如果是看热闹的,那你就站远了看,要是有人围观、聚众,不用警察过来,自己就给轰走了。这不,第二天车上就多了一句“不要围观”,可能正是因为消费者的理性,远处站岗的警察也没为难他们。
“出了事故气囊一个都没开,厂家反而倒没事儿似的参展,也不给个合理的说法,你不是不管我吗?你在里面展,我就在外面展。”车主愤愤不平。
2002年北京国际车展时,就有英格尔车主贴了满身标语,在展览中心正门展示。另外,每逢企业有活动,一些车主总是闻风赶去闹场,车展闹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但是,每逢车展开幕,汽车维权研讨会就召开,不能不说这是一件新鲜事儿。
从前是你在里面展,我在外面展,即便问题不给我解决,我也得恶心恶心你。现在的消费者明智了,侵犯汽车企业名誉的事情少干或者不干,省得问题没解决还给自己惹一身腥。另外,什么老牛拖车、砸车的行为已经不能博得大众同情了,很多人不可怜你反而觉得是在炒作。
6月11日,有两位从武汉赶来的车主到本报投诉,他们到车展发现要投诉的企业没有参展,非常遗憾。但当记者提到9日曾有人开汽车消费者维权研讨会时,他们相视了一下,更加遗憾地说:“真可惜。”
汽车消费者通过合法手段维权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开维权研讨会的形式相信到下届国际车展还能继续下去,并且人员队伍会壮大,方式会更加合法、理性,也说不定,以后每开一次车展,就会召开一次汽车消费者维权研讨会。
周蒙说:“我希望我们三人是朋友,但不希望以后还为维权的事儿做朋友。”(李立铎)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