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车业(四) 北京吉普成为首家合资汽车企业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1日 09:14  北京娱乐信报
中国车业(四)北京吉普成为首家合资汽车企业

投产仪式上,切诺基头戴红花被人们簇拥着,装扮得像英雄一样

  首家中外合资汽车企业

  中国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后,打开了通向世界的门户。中国政府决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改造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发展缓慢的中国轿车工业,建设现代化的民族轿车工业基地。

  1984年1月15日,由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汽车公司(AMC)合资经营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举行开业仪式,生产当时的美国汽车公司切诺基XJ系列4轮驱动越野车,成为我国首家中外合资汽车企业。

  早期的接触与一台打字机的教训

  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前身为北京汽车制造厂的主要厂区(南厂区)。北京汽车制造厂是我国著名汽车生产企业。自从1958年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以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努力,到合资前已经发展成为年产15000辆汽车的轻型越野汽车基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作出过突出贡献。

  但是,在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道路上主要是遇到了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产品品种过于单一,“二十年一贯制”的方案一旦到了国际市场是肯定缺乏竞争力的。二是缺乏资金,按照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的政策,企业自身再能投入到技术改造的资金已经微乎其微。作为投资主体的国家由于受“十年动乱”的影响,也难以拿出足够资金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

  再到一些细节方面,长期不做更新、改换,使得企业装备、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很多设备都在“超期服役”,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生产。据调查,当时北京汽车制造厂在产品开发和制造技术方面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少说也要落后30多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为汽车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中央和北京市主管部门的直接关怀下,北京汽车制造厂开始了“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产品,利用中外合资经营加快老企业发展”的大胆策略。

  1979年1月16日,经美国友升国际公司总经理、著名美籍华人沈坚白先生及其夫人郭志娴女士的介绍,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汽车公司就合资经营问题进行了初次接触。

  双方经过一周的接触和谈判,产生了一份意向书,按照惯例,当然需要一份中文,一份英文。然而,有着万余人的北京汽车制造厂却难以找到一台英文打字机。原来,经历了那个特殊年代,一切都遭受了“洗礼”,打字机这种洋玩意儿,当然属于砸个稀巴烂之列。幸亏厂里一位老工程师家里还藏着一台能吐出26个英文字母的老古董,我们才算勉强完成了这份意向书的英文本。在谈判中出现这样的场面,留给对方的第一印象可想而知,不论我们表现得多么热情好客,这种微小的细节也说明了我们在当时的稚嫩。

  上面这段关于打字机的回忆,是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第一任副总经理赵乃林先生在北京吉普公司开业十年后才向外界吐露的。可以想象当时作为一名在场的中方代表,他的心情有多么复杂。这就是长期的闭关锁国让我们得到的教训。

  1979年2月2日,由当时的上级主管部门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北京市政府联合提出了“关于北京汽车制造厂和美国汽车公司合资经营吉普车公司”的报告,申请立项。1979年3月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余秋里等六位中央领导同志批复“经研究,拟原则同意……”。1979年10月,北京汽车工业公司成立商务谈判组,同美国汽车公司开始进行马拉松一般的合资谈判。

  中外合资第一次来到汽车业

  当时,美国汽车公司位居美国汽车工业的第四位;全美500家大企业的第110位;世界50家大汽车公司的第24位。但即使是这样一家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的经营也显得十分困难,连续几年内几乎没有分红,1978年3月,美国汽车公司与法国的雷诺公司达成协议,从而取得了雷诺公司的投资、产品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

  在双方进行了两次会谈后,中方的专家团接受了美国提出的访问邀请,这表面上是我们的一次摸底,实际上却更像美方的一次实力展示。在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在加拿大,中方代表参观了总部、技术中心、试车场、制造厂、装配厂以及包括试验、销售和广告部门在内的全套机构,只能用大开眼界来形容。一边是吉普车的发源地,一边是中国惟一生产吉普车的厂家,这次访问,无疑又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马拉松谈判还在一步步进行着。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度过了自己的初创和成长时期,需要继续扩大规模和影响,形成更大的产业力量。1982年5月7日,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1983年2月26日,一汽又隆重举行了生产汽车百万辆的庆祝大会。1983年4月,国家计委、国家经委正式批准微型汽车定点方案。政策的一步步放开和其他行业与外商合作的成功案例在催促着中国汽车与国外先进技术的携手。

  1983年5月5日,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合资经营总合同签字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北京汽车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吴忠良和美国汽车公司董事长兼最高执行官W.P.铁伯特分别代表北京汽车制造厂和美国汽车公司在合同上签字。合同有效期20年。1983年6月1日,经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合同生效。

  1984年1月15日,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正式开业并举行了隆重的开业仪式。国务委员兼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长陈慕华,国家经委副主任赵维臣,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董事长饶斌,对外经贸部副部长魏玉明,北京市副市长张彭等领导同志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北京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美国驻华临时代办傅立民,法国雷诺汽车公司、美国友升公司的代表等各界来宾三百余人出席了隆重的开业仪式。上午九时许,由陈慕华女士上台为她自己题写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匾额揭幕,宣告了中国汽车工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诞生。

  公司开业初期,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055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5103万美元。其中,中方3503万美元,占68.65%;美方1600万美元,占31.35%。

  第一个合资车切诺基

  也许是酝酿得太久了,整个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长久地沉浸在欢快与激动的气氛中,锣鼓声、鞭炮声、人们的掌声和欢呼声真的可以用震耳欲聋来形容,但除了高涨的热情,大家在很多实际的困难面前却并没有太多办法。

  公司明明已经建立,但六部一室想到北京市和国家机关请示工作,却连一个对口的主管部门都找不到,如何管理如此庞大的一个企业已经让人挠头,再加上很多人的误会和错解,把北京吉普厂完全当成了“洋人的买卖”。

  北京吉普人深知产品是企业的命脉,几经商榷,终于在1984年10月重新确立了产品发展方针:停止新车联合设计;以引进切诺基为基础,以CKD组装为起点,逐步实现国产化;并熟悉、掌握美国汽车公司的新技术,最后达到开发本公司新产品的目的。会议决定,切诺基在1985年10月1日前投产,年产500辆。

  大批从美国来到中国的技术人员和中方人员展开了一场生产竞赛,据当时的工人回忆,很多人都是立下了“军令状”的。年轻的美国专家们也成天光着脊梁,搭着条毛巾在车间里一待就是一天,我们更是不能落后啊。两边就像“不宣而战”一样,那段时间,即使在中午,你都很难在餐桌上找到多少我们的工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9月26日,经过了被北京吉普人戏称为“洋跃进”的一年,切诺基终于可以正式投产了。有了自己生产出的产品,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又翻开了自己新的篇章。

  1987年5月20日,美国汽车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合并,美国汽车公司所拥有的全部资产,包括在市的全数股票,一并没入克莱斯勒公司;雷诺汽车公司也将其持有的46.1%的全部股权出售给克莱斯勒公司。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有了自己的新股东,2002年6月6日,中国政府正式批准了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与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延长30年合资经营的新合同。为了适应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更多更新的产品也来到了北京吉普,为这个首家中外合资的汽车厂注入了又一轮的活力。

  资料提供/《北京吉普报》

  金贝伦/整理

  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