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址选在山沟里
20世纪60年代初?熏中国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当时国际形势也非常险峻,1964年,根据毛泽东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和“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二汽的建设被正式列入了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全国人民支援下,以饶斌为代表的一批立志为祖国汽车工业大打翻身仗的创业者们,开始了一次艰苦的征程。但是刚刚开始创业,“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二汽的建设者们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在短时间内确定了二汽的厂址、建设规模、建厂指导思想、建厂方针和总体布置方案等等。
别的不说,仅仅是选厂址,在当时搞“三线”建设的思想指导下,筹建人员就跑遍中国南方的湖南、四川、湖北、贵州等省空旷荒蛮的山野。因为需要备战的缘故,二汽的厂址被选定在湖北武当山一带。1966年10月,二汽最终选择建在东西长32公里,南北宽8.5公里的武当山北麓的郧县十堰镇一带。要在东起白浪,西至渚河方圆约125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一个年产10万辆,远景20万辆的载重汽车制造厂,确实是一项雄伟的工程。
1967年初国家原则同意建厂方案,同年4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伴随着第一声开山炮响,二汽第一代创业者们在鄂西北的穷山僻壤,开始了共和国建设史上的又一个伟大壮举。为了圆中国人的“汽车梦”,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撇家舍业,千里迢迢,凭着满腔热血云集到这片荒僻沉寂的群山腹地。
天当被,地做床。工人们凭着自己的双手竖起了一座座的铁塔,靠着小推车运来无数水泥沙石。所有人都以苦为乐,以累为荣,为能投身于这场中国汽车工业翻身仗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一盏马灯,一双草鞋,一根扁担是拓荒者们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火热的生活,崇高的事业,将无数颗心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
随后设备修造厂、通用铸锻厂、机动处、供应处和专业厂厂际通讯开始了施工兴建,但是,因为“文革”的干扰,二汽工程仅开始3个月就停止了,这一拖又是一年多,直到1968年11月,经过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批示,二汽才于1969年1月恢复了建设。
1969年9月,在国务院支持下,二汽建设终于扭转了停工的局面,步入了大规模建设阶段。为圆中国人自己的“汽车梦”,满腔热血的广大建设者从祖国四面八方云集十堰,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架桥铺路,引水送电,安装设备,调试攻关,进行了出车前的全面准备工作。
一汽带头援建二汽
“二汽”是由“一汽”带头援建的,当时,同行业间没有什么竞争之说,只要是能让中国的汽车工业早日形成规模,哪里用分什么彼此?按二汽工厂设计方案,共需2万多台设备,其中国内试制的新设备有1568种,共计4895台。全厂共需560条自动生产线,其中117条都是由承包厂通过求助全国140多家科研院所才最终完成的。另有660多家设备企业共同承担下了二汽配件的试制和制造工作。当时,尽管很多承包厂自身都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和不稳定性,但大家却都全力以赴,尽可能地完成了包建的任务。
除去这些物质上的支持,各包建厂还为二汽输送了大批的技术骨干、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到1970年止,仅一汽便支援出4200多人,其中达到技术干部级别的549名,其他各包建厂输送人员1万多人,培训技工2万多人,这一支支队伍构成了二汽初期的基本力量。从最初军备的目的到随后二汽的整个建立过程,都能看出那个时代深深的历史烙印。
在所有这些帮助里面,二汽人最应当记住的便是饶斌这个名字。饶斌原是一汽厂长,二汽建设的大量工作一定要依靠一汽,是他的一贯思想。早在1956年,一汽就成立了支援二汽办公室,投入很大力量,帮助二汽建设,承包了大量骨干专业厂的包建工作,成为二汽建设的主力和支柱力量。
二汽筹办初,饶斌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实地调研后,形成一套适应二汽建厂实际需求的指导思想,即“二汽建厂14条纲领”。这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从国情出发,瞄准国际先进技术,自力更生,立足国内,使二汽能达到现代化水平企业;二是产品要实行多品种、系列化;三是按专业化分工要求,替代综合性“大而全”建厂模式。在建厂策略上,采用“包建”和“聚宝”办法。“包建”即在汽车行业内较为优秀的主机或零部件企业中挑选,对二汽新建工厂实行“四包”。即对口承包新建厂的工厂设计、生产准备、支援和培训人员,以及调试投产。“聚宝”即是要把国内的科研和新技术成果,以及国内可采用的新技术,经过试验后,移植到二汽。
团结就是力量,第二汽车制造厂就这样在一群人的保护下冲出另一群人的阻挠建成了,24个专业厂分布在20多条山沟里,号称百里厂区。而十堰市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立刻便有了“汽车城”的美誉,为了汽车而修建一座城市,恐怕再也没有哪座汽车城会像它一样名副其实了。
第二个国产车型取名东风
二汽的建成很大程度上靠了一汽的帮助,在生产过程中同样如此,通过“聚宝”,使二汽采用了在当时具有相当高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的“四新”成果。这是中国汽车史上很罕见的一种聚集新科技的产业化办法,尽管工作上遇到很大困难,但最终都较好地应用到生产上。在“聚宝”中,也实事求是地采用国外先进装备,如从国外引进的12000吨曲轴锻压自动线,铸造KW造型线,冲压钢板开捲自动线等,全都是当时国际上很先进的装备。
在产品开发上,起初提出“以军为主”的方针,后来饶斌和有关人员商讨后认为,军车需要有限,养不起这样大规模工厂,应改为“军民结合,以军为主”,以后又进一步修改为“以民为主,以民养军”的方针,保证了企业有充分的经济实力,做到军民两不误。
产品开发工作上反反复复的变动,使二汽的产品开发和设计拖延了不短的时间,直到1969年3月国家才正式批准调整二汽的产品品种和生产纲领,即EQ240型2.5万辆,EQ140型5吨载重车5.5万辆等三大系列产品。
二汽的产品在开发过程中,一汽又将自己还未投产的CA140,5吨载重车的设计成果移植到二汽的产品设计上,并以一汽为产品开发基地,进行产品的设计、试制、试验和定型等工作,直到二汽慢慢成熟,才将这些又逐步交还给他们。
1975年7月1日,在湖北十堰的第二汽车制造厂,经过建设者们近6年的艰苦奋斗,二汽第一个基本车型EQ240两吨半越野车生产基地胜利建成投产。
车名带着“文革”的烙印,车型也有着“备战”的痕迹,在共和国历史上最困难的年代里,汽车工业也只能像这样摸索着缓慢前行。
此后,又用了三年时间,二汽职工在产品、设备、工艺质量攻关的基础上,再度攻克64项重大质量项目,到1978年7月15日,建成第二个基本车型——EQ140五吨载重车生产基地并于当年开始盈利,从此奠定了二汽在国内外成为最大的中型载货汽车生产厂家之一的地位。二汽的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
“二汽”是由“一汽”援建的,产品也是在解放牌汽车技术基础上吸收国外先进技术,重新设计的汽车新品。“东风”与老式“解放”比较,有发动机的功率大、加速快、节省油耗、外形美观、安全舒适、操作轻便、转弯半径小、机动性好等特点,是当时深受用户欢迎的汽车。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国家经济调整,尚未完全竣工的二汽被列入“停缓建”项目。面对步履维艰、欲罢不能的困境,当时的决策者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大胆提出了“自筹资金、量入为出、续建二汽”的改革方案。这个带有突破性的改革建议,得到了国家的批准,使二汽得以自筹3.3亿元资金,完成前期建设,争取了发展的主动。
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心支持下,二汽于1981年创建了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集团化发展的实践,大大拓宽了东风车的市场,推动和促进了行业的调整改造,为打破我国汽车工业“各自为战”和“小而全”的格局,发挥了先锋作用。
记者视点
二汽是在新中国最困难的时期出生并长大的,因此,生命力显得尤其顽强。20世纪90年代初,东风公司提出了襄樊——武汉——广东惠州的“三级跳”战略构想,这为二汽带来了更多活力,却也让很多人担心随着东风的扩张,十堰这座汽车城会渐渐成为一座“废都”。东风公司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不会”。十堰汽车城的地位不会改变,并且到2006年,十堰基地商用车产量将由现在的28万辆提高到33万辆。他们会延续二汽顽强的生命力,在“迁都”的阵痛后获得新生。
资料提供/东风汽车公司
金贝伦/整理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