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9问国际车展--汽油价格难道有涨没落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9日 15:49  北京娱乐信报

  家住西城区的王小姐在一家公司做财务工作,正打算买辆车时,恰临国内汽油价格全面上涨。王小姐算了笔账,在北京,93号汽油涨幅超过了8%,如果按每车150升/月消费量测算,每个车主每月要多支付汽油钱40元左右,一年就是480元。对于薪水不算高的王小姐来说,这个数目也不小。所以,目前她正在买与不买的边缘上徘徊。的确,像王小姐这样的普通消费者,最关注的是希望有一天油价能够回落。

  -国际油价上涨影响我国

  油价上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国内汽油价格上涨幅度创历史新高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一位人士表示:按照中国成品油(包括汽油、煤油、柴油和燃料油)价格制定体系,汽油价格早就应该调整了,现在调整价格属于正常。

  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近日公布的石化工业首季数据报告显示,一季度世界石油与化学工业出现一定幅度的增长,特别是国际原油一度达到并超过了去年伊拉克战争前最高水平。受此影响,今年国际原油价格均价高于去年水平。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经济技术中心的单卫国认为,此次国内油价调整主要还是受到国际油价上涨的影响,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简称欧佩克)一直决定着全球石油价格的总体走势,国际期货市场上的投机因素则影响着全球石油价格的波动幅度。如果把时钟拨回去,油价上涨的原因只有一句话:“欧佩克3月底在维也纳部长级会议上做出决定,自4月1日起将石油最高日产量削减100万桶。”

  -油价回落可能性不大

  汽油是不可再生的,但是汽车是可以不断重复制造的。所以才出现了石油供不应求,而发达国家的汽车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还是那个道理:物以稀为贵。

  我国是石油进口大国,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影响很大。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认为,在短期内汽油价格回落的可能性不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杨建龙表示,从历史经验来看,由于国内石油行业的垄断性质,油价高调后不大可能降价。

  汽车企业开打节油战

  毫无疑问,汽油价格的上涨会增加汽车使用者的成本,阻碍汽车需求量的增长。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机动车消耗了全国汽油总产量的85%,柴油总产量的42%。汽车将成为石油消耗增长的主要因素。

  据记者了解,不少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开始关注油价上涨可能给汽车市场带来的影响。比如,在同等档次的车型当中,由于油价上涨的原因,节油、环保型的经济型轿车优势更显突出,这也将促使厂家迎合市场的需求推出节油型车。而随着此举风行,城市的污染指数也将有望得到一定控制。最明显的例子是,一些SUV整车厂纷纷打出“省油车”的旗号,试图改变SUV“油老虎”的形象。看来,汽车企业在耗油指标上开始动起脑筋来,这场悄无声息的节油战将成为市场营销的重要法宝。

  -消费者开始关注耗油指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汽油涨价对消费者购车时选择什么车型有一定影响。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消费者养车除去燃料消耗外,其他费用较高,因此选择车型时往往会忽视燃油的成本,倾向于购买大体积、大排量的车。而此次油价上涨,可能重新唤回消费者对燃料成本的注意力,使消费者在选择车型时更倾向于省油的车型。

  据了解,许多准备购车的消费者都将“油耗”指数摆到了选择车型的第一位置。他们认为:燃油是一笔长期开销,考虑到日积月累的成本问题,买小排量的节油车更加划算。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习惯了大排量车的美国人都在能源紧缺的情况下接受小排量车,中国消费者也将同样显现这方面消费观念的转变。

  信报记者崔庚

  -采访札记 呼唤小型车时代

  当今汽车业的三大主题是:安全、环保和节能。在我看来,节能应放在第一位。想想看,中国已于去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而去年汽车销量不过是400多万辆,如果按照权威预测,2020年需求将达1700万辆时,中国的能源压力该有多大?如果中国的汽车企业能推出一款时尚前卫、油耗百公里3升以下的经济型轿车,一定会引爆汽车市场。到那时,会呈现另外一番景象:一辆辆小体积、轻巧俏皮、小排量的经济型轿车在马路上如长龙般穿梭不停,谁若是开出一辆大排量的轿车会成稀奇的家伙让路人不屑……

  我以为,这一天的到来也许用不了多久,随着中国能源需求的增大,当油价上涨到一定阶段时,这种美观实用的低油耗经济型轿车的时代就会来临,这将可能会实现业内人士所说的“小鬼当家”的预言。

  崔庚

(编辑:赵焕)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