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营销的十年”日子怎么过?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6日 09:56  中国汽车报

  根据美国媒体日前的统计,美国市场上目前有267个品牌(含子品牌)的汽车。而30年前的统计数字仅为现在的一半。汽车业的调查公司Auto Pacific预测,到2010年将会有300个汽车品牌(含子品牌)。

  专家认为,2005年到2015年将会是汽车业“营销的十年”。

  经销商彼得.萨德维特又是一夜没睡。

  萨德维特已经做了十年道奇和克莱斯勒的经销商,但近来每每到提货的时候,总是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我应该提哪几个车型的车?现在品牌系列实在太多了,而且并不存在一款车能令所有人满意。所以我要仔细衡量,再三考虑,才能做出决定。”

  互补营销,制造商与经销商分工协作

  车型的爆炸式增加使得制造商和经销商在营销上的分工合作更密切、更细致。制造商一改营销主角的身份,让经销商在营销上发挥重要作用。美国汽车经销商协会(NADA)统计的数字显示,去年美国经销商的广告花费同比增加了14.4%,而制造商广告花费的增幅未及经销商花费增幅的一半。

  那么,经销商和制造商是怎样合理、科学进行营销分工的呢?

  分析家表示,雪佛兰凯迪拉克、克莱斯勒、丰田本田等几个品牌坚持只做品牌营销,而要求经销商针对当地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车型的营销。

  戴-克的运营和跨品牌营销总监戴夫.罗内表示:“公司没有足够的钱来宣传所有的车型,所以只能对品牌来‘品头论足’。”

  雪佛兰在20个月里推出10款新车,它针对这些车采用了统一的名为“美国革命”的广告战术,但没有对某一车型做特殊宣传。雪佛兰的广告和营销总监基姆.克萨克认为,制造商实行的也是“能够为Aveo和SSR‘搭桥’的品牌战略。”

  得克萨斯州魏玛的一个经销商汤米.布莱舍担任全美雪佛兰经销商协会的联合主席。他说,雪佛兰想要它的经销商将用在广告上的费用翻一番,而这些经费将落入经销商所在地营销公司的口袋里。

  因地而异,经销商提车要个性化选择

  选择的余地不断增加,其实不光消费者在选车时嘀咕:“到底哪一辆最合适?”经销商也要反复考虑:到底哪些车在当地流行、受更多的消费者欢迎。

  经销商和分析家预计,如果经销商提走一个品牌旗下的所有系列车型,卖不出去的汽车会堆满整个库房。

  分析家认为,由于当地消费者的喜好、地域特点、时间等因素的制约,任何制造商都不能为所有的消费者提供他们满意的车,所以经销商可以在目标销售地进行仔细地考察与分析,让车型与实际情况更加匹配,把某一车型推向其更加流行的市场。例如,经销商发现美国东西沿海地带混合动力车更加流行,因为那里的人需要不仅环保、而且看起来很亲切的轿车和轻卡。

  Auto Pacific的副总裁吉姆.霍尔表示:“这并不是小范围营销,而是将区域市场更加细分。全国范围内某一子品牌的热销,制造商和经销商可以忽略不计,但区域内的营销,汽车公司可以通过经销商的营销得到良好的收益。”

  推出新品,制造商内部重叠不是坏事

  密歇根州NOP世界汽车公司的分析家道格.斯科特预计,更多的经销商为了应付车型数量的快速增长,将会把产品“推上”和“赶下”市场的速度加快。

  “羊羹虽美,众口难调”。汽车业不断成熟的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消费者的忠诚度。因此经销商要求制造商不断推出新品来进一步争夺市场,但由于广告是一笔不小的花销,所以产品上市快,“下”市也快,生命周期更短。

  霍尔认为:“你不能给1750万多位买主提供不同的产品。如果你利用传统的销售规划和高产量的营销手段,那肯定就要落后。”

  另外,通用SUV中,雪佛兰E?鄄quinox吸引众多买主同时也在和土星Vue以及别克Rendezvous相竞争;克莱斯勒Pacifica的目标消费者和Town & Country 小型厢式车的相同。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自相残杀,而是要吸引不同的顾客。

  克莱斯勒集团的CEO泽切表示他对此并不担心:“如果我们的一些买主‘移情别恋’,目光从我们的一款车转移到另一款车上,这没关系,他选择的还是克莱斯勒的产品。”

  面对善变的顾客,霍尔表示:“随着车型数量的增多,制造优质车型已经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营销才是最重要的因素。”霍尔认为,从2005年到2015年将会是汽车业“营销的十年”。(方笑菊)

(编辑:赵焕)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