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车谨防:车内污染 无形杀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6日 09:39  北京现代商报

  一样官司 两样结果

  前不久,北京两家法院受理了两起有关车内空气污染的诉讼,由于在我国车内污染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两个情节差不多的案子居然得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

  日前,北京市丰台区法院对国内首起车内污染超标致死案进行了一审判决,认为原告证据不足,驳回其要求赔偿的诉讼请求。2002年,原告李发君的妻子购买了一辆小排量的国产轿车,使用1个月后,身上出现大量出血点,并于当年被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医治无效死亡。随后,李发君将汽车送交有关部门检测,结果显示车内空气苯含量严重超标,而苯中毒可以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于是便将有关当事人推上了被告席。

  同样是因为车内污染,2002年还有一件汽车消费者状告汽车经销商胜诉的案件:北京的卢先生花69万元购买了一辆美国产道奇公羊汽车。时隔不久,便开始出现脱发、流泪、头晕等症状。5个月后,卢先生被确诊为“甲醛接触反应”。

  在将新车送至有关机构进行检测后,结果发现车内甲醛含量超出国家室内环境检测标准的26倍,属于严重超标。法院依法判决被告赔偿原告各项损失共计75万元。

  调查发现:九成新车车内污染超标

  一般人在购买新车时会认真挑选车子的款式和性能,但新近在北京开始的中国汽车车内环境情况调查发现,车内空气污染情况也应当是买车时需要重点考查的因素。初步调查表明,按照室内环境的检测标准,90%的新车车内空气都不合格,部分新车污染物严重超标。

  根据中国科协工程联汽车环境专业委员会对被检车辆车主的调查,在主观感觉上,国产车比进口车车内环境质量差,90%以上国产车的车主都对新车气味反映强烈,价位5万-15万元的车型反映最多,车内环境主观不良感觉与车型档次成反比。

  国家标准:环境标准和防污产品皆缺

  车内污染在我们国家以前只是少数专业人士关注的问题,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国既没有车内环境的统一标准,也少有改善车内环境的产品,相关市场亟待开发。记者在北京市比较大的一个汽车配件城看到,虽然这里销售着上万种与汽车有关的商品,但是防治车内污染的产品却种类很少。

  污染来源:面料、内饰和胶水

  检测部门有关人士说,造成车内污染的主要因素是车内座椅面料、车内饰塑料件以及粘合用的胶水。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的车内环境检测标准,所以对车内环境的检测主要是参照室内环境的检测标准。专家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政府应该优先考虑制定这个标准。

  车内杀手:可能导致重度中毒

  据专家的介绍,这些污染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危害,甲醛可引起恶心、咳嗽、哮喘甚至肺气肿。而苯属致癌物质,轻度中毒会造成头痛、胸部紧束感等,重度中毒可出现视物模糊、心律不齐、抽搐和昏迷。

  专家支招

  避免车内污染从细节开始

  防止暴晒。因为,高温会促发有机挥发物的挥发,比如在20度的时候,它可能是比较缓慢的释放,如果达到30或40度的时候,那可能成百倍的释放。

  新车少用空调。新车前6个月内尽量少用空调,要时常开窗以加强车内通风换气。

  慎用空气清新剂和其他净化剂。因为这些产品多数是化学合成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污染。

  新车塑料包装必须拆除,避免产生新的污染。消费者在装饰爱车时,也要注意选择环保产品。转自 CCTV.经济信息联播

  新闻背景

  国外如何治理汽车内污染

  车内污染在西方国家也是一个非常受关注的问题,美国甚至把室内和车内污染作为人类健康的五大危害之一。一些国家不仅制定了相关的技术标准,还在防治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国外解决这类问题主要通过两种办法,一是制定车内污染的健康标准。生产企业一旦违反标准,将受到处罚。目前,澳大利亚已经把车内环境列为室内环境,在制定健康标准时,把车内环境和办公室、教室等并列。

  二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清除车内污染。日本作为一个汽车大国,一直非常重视车内污染问题。日本汽车制造商丰田公司推出了一款“除菌离子发生器”,用来消除车内细菌和浮游物,并清除异味,在日本很受欢迎。丰田公司下面有一个叫做“电装”的分公司,专门生产这类设备。

  此外,日本还通过一种名为“光触媒”的技术清洁车内空气,主要是对有害气体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凡是使用“光触媒”进行处理后的车辆,在5年内不必再做任何消毒工作。因此,虽然这一技术成本相对较高,但也在日本广为应用。

(编辑:李颜伟)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主宝典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