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回乡日记--吃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4日 10:59  网友:热带鱼_游游

  新浪网友:热带鱼_游游

  回乡日记——关于吃

  传统的长沙小吃,长沙人能如数家珍的有臭干子,刮凉粉,兰花干子,红烧猪脚,龙脂猪血汤,荷兰粉,百粒圆,近年流行的有唆螺,口味虾,还有各种涂抹了调味汁的串烧。此外,还有桂圆蛋,龟羊肉,小碗的乌鸡汤等街头吃不到的滋补品。

  长沙人最爱宵夜,找个人多红火的小店,点上5-6样小吃,再来一大扎清凉的扎啤,三五好友边吃边聊,是长沙人消磨炎炎夏夜的方式。在我家附近那条街上,宵夜活动天黑开始,11点以后人气最旺,小店普遍营业到夜里2点,夏天个别的甚至通宵有人。

  我每次放假回家都十分觊觎那条街,但父母总是特地做好了菜肴,又嘀嘀咕咕外面不卫生,弄的我竟然很少有机会光顾那一街之隔的美味。父母都不是本地人,慢慢的才理解了长在长沙的孩子后天培养起来的口味,后来居然也能忍受我们把臭干子买回家来吃,妈妈甚至“同流合污”了。

  这次回来本应大饱口福,偏偏赶上肠胃不好,LG叮嘱好好在家吃饭,一个多礼拜只有一次,就是前天晚上和朋友吃了点口味虾之类,其他就没机会了,真是可惜可叹!只能在这里乱写写过过干瘾了。

  ——辣

  湖南女孩都被叫做辣妹子,湖南人爱吃辣是声名远播了。可是,湘辣和川辣的辣法非常不同。四川以麻辣见长,海椒、麻椒和红油不能少,比如最典型的毛血旺,红油汪汪漂着大块的海椒和密密麻麻的花椒粒,半埋着主料,一尝,却不如想象中那么辣!

  湖南的辣却辣的不动声色。湖南人不用整辣椒。青尖椒切丝或者剁碎,干红椒打碎成末,腌辣椒有剁辣椒和白辣椒,也是切碎,加上豆豉和葱姜蒜一起煸炒,或者放在腊肉腊鱼腊排骨中上笼蒸,出锅的菜红白星星点点,看着不怎么,吃一口却总比想象中的辣。

  姜也是长沙人爱用的,大学食堂有一道老姜肉片汤,大片大片的生姜加上大朵大朵黑木耳和猪肉片旺火滚开的汤,潮湿下雨天里热辣辣的喝一碗,那叫一个爽!感冒伤风保你一喝好。

  我是去市里上高中以后才尝到家常的湘菜,那是一次去同学家吃饭,没有一道菜不放辣椒,令我称奇。学校的食堂里,也是盆盆见辣椒,一吃而下居然从此上瘾,周末回家没有辣椒就嚷嚷淡,后来到北京,更是餐餐离不开辣椒酱,还必须是家里带的。LG惊呼长沙的猫儿也吃辣确实不夸张,长沙猫“不怕辣”,长沙人是“怕不辣”。

  ——臭干子(滋味得看看)

  上大学时候,宿舍的铁门外有个老头每天晚上摆摊炸臭干子,4,5张小木桌四周围着矮脚木凳,上面放着那种有修长玻璃灯罩的煤油灯,一个小圆桶煤炉子上顶一口黑铁锅,半锅油,锅沿内架着一圈铁丝网,一个小塑料桶整齐地码着待炸的小方干,灰色的浸在汁里,老头拿一个夹蜂窝煤的火钳子夹出来放进滚油,干子翻腾着渐渐变成黑色,同时散发出臭的油烟味,远远就能闻见。老头用火钳子夹起来,排列在铁丝网外隔油,片刻,再三四块一起用火钳子夹进碗里,一抖手腕儿剪开它们(我认为这是最经典的地方),顷刻露出冒着热气的雪白的豆腐瓤,再撒上辣椒末,酱油汁,蒜末和榨菜末等,学生口水早冒出来了,迫不及待接过来。

  老头生意红火的不得了,2毛钱菜票可以买10块臭干子,食客多到位子不够站着吃。学生宿舍10点锁门,看门的老头站在门口唤,学生门还赖着不动,锁门后又去叫门,为此两个老头还吵过架。我们寝室8个女生,晚自习后经常大家凑菜票买回来在宿舍吃,有时候买了一次不过瘾,又派人下去一次,上下要爬5层楼,都不愿意又都想吃,每次要翻书猜数字决定。

  炸臭干子看似简单,也有玄机,同在我家附近那条街上,原来4-5家都卖,最后只有一家特别火,叫“彭记”,别家没人吃就不再炸了,现在好象3年了,“彭记”始终独领风骚。老板一直都是亲自动手炸,我注意到他用的还是那种火钳子,看着竟亲切。黄兴路步行街上也有铜塑的炸卖臭干小贩,不知道是用什么夹?

  ——口味虾

  北京流行吃麻小,长沙口味虾也是用的同样原料,土龙虾。不同的是,在长沙是红烧,龙虾都去了头,开了背,挑了筋,刷的很干净,两个钳子还剪开口,吃着方便,下酒最棒。汤里加上不少紫苏叶,又红又浓的汁还可以伴饭呢。辣是当然的,和我一起吃的朋友斯文地用筷子挑剥龙虾,不肯下手,原来她带隐形眼镜,手沾了辣会辣到眼睛上,真是意想不到的后果。

  ——老店“杨裕兴”

  老字号有做小吃的火宫殿,湘菜的玉楼东。去年带LG去过,可惜已经名不符实,火宫殿口味失去了特色,感觉不地道。玉楼东更加糟,菜里竟发现了头发,恶心的不行。其实近年流行的湘味土菜、农家蒸菜都非常别具一格,长沙城四方也有不少食客聚集,餐馆火暴的地点,也有脍炙人口的响亮名号,可惜因为不熟悉没找到地方,就去了县政街的小巷人家,致使LG得出片面结论:湖南菜就是特别咸!!哎,真是愧为长沙人了。

  其实地道长沙人家常喜欢吃的是汤米粉和汤面,便宜方便,鲜辣可口。巷里小店门面用大字写着“面粉”的招牌,外地人不明就里可能还误会了呢。“杨裕兴”和“甘长顺”分别做面和粉百年老店。原来在黄兴南路一带,修路改造以后迁址、扩建,如今“杨裕兴”已经开了近20家分店,前几天看到自家附近也开了一家。

  有一种碱面我特爱吃,黄灿灿的口感筋道,还有淡淡的碱味。配面的菜码子过去有几十种,用一个个小的黑漆木筹写了红字白字挂在柜台后的墙壁上,看的我直流口水又难以取舍。煮面也有讲究,还有许多术语,比如“免青”、“光头”、“带讯”“一排”,指下面煮面的火候和面码的要求。还有那里店伙计端面颇有绝招,2尺多长的木板上排列3-4碗热面,上面叠放一条木板,再摆3-4碗面,男伙计举着两三层高的面塔穿行在人缝中,从容不迫,汤水不洒,令人赞绝!

  关于吃就写到这里吧,越写越馋,越是没吃着,越是想的慌,还是期待着下次回家吧?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网友精品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