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2003年生产汽车440万辆,已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但是,如果用“乘用车自主品牌车产量”的指标来衡量,中国汽车工业在世界汽车生产国中的排序则要靠后很多。因为中国乘用车中自主品牌车比重甚微,而这一重要事实恰恰被产量或销售量排序所掩盖了。
自主品牌车对于其他汽车先进国家也许没有必要特别提及,因为这些国家不缺乏自主品牌车。但是,对于中国却十分有必要强调。从国家层面看,汽车制造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自主品牌车则是国家汽车制造能力的最终体现。在当今开放环境下,通过国际贸易、直接投资的方式,自主品牌车可以为国家带来巨大财富。因此,要使汽车工业成为增强我国国家竞争力的主力产业,就必须提高汽车工业的自主品牌制造能力,让自主品牌车到国际舞台竞争,通过国际贸易、直接投资形式为国家增加财富。
当然,这个道理是从国家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的。而从增加企业利润的角度出发,企业也完全可以有其他的选择。如马来西亚的汽车工业,多年来靠限制进口和直接投资的政策保护,控制了其国内市场。尽管它有自己的品牌,但由于缺乏进军国际市场的战略,没有形成能在国际竞争中获胜的技术能力,因而在国际贸易壁垒逐渐减少的当今经济形势下陷入了困境。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日韩两国汽车产业。在汽车产业形成的初期,两国也都采取了限制外国汽车产品进口和直接投资的政策。但是,由于国家积极鼓励出口,企业对进军国际市场战略明确,使得日韩汽车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中,不仅树立了自主品牌,而且形成了能与外国企业抗衡的技术力量。如果要使汽车工业真正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中国也必须发展自主品牌车,才能在国内及国际市场有所作为。
我们只能把生产自主品牌车的希望寄托于国内企业。国内企业中资本、人力最雄厚的是一汽、上海、东风三大国有汽车集团企业。但就乘用车而言,这三家企业中只有“红旗”一个自主品牌,且经营十数年,年产不足5万辆,至于批量出口,更是无缘。尽管它们各自都有自主品牌计划,但总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按理说,它们在资金、技术方面完全有能力和条件开发自主产品。因为国家为它们提供了充分的政策空间及资本,他们通过合资企业也应该积累了资本,从中学到了些技术。目前一些规模小得多的国内企业都已开始批量生产自主品牌车。对比这些企业,我们不能不认为,三大国有汽车企业在自主品牌车开发上缺乏立志创业的精神。
目前,一些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已经推出了自主品牌车。虽然大都是小型车,还没有几十万辆的生产能力,但它们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史上写下了第一行字,其能力和魄力应该受到肯定。但是,仅靠这几家企业,还形不成足够的竞争局面。日本的汽车工业就是在十几家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发展起来的。在质量、价格、性能、交货期及售后服务上的全方位竞争,迫使厂家不断地改进、提高技术水平。同时,由于市场上有丰富的商品,顾客在挑选、购买过程中不断积累商品知识,形成敏锐的感觉,也迫使厂家不敢在产品及服务上有半点含糊。
所以,中国政府应该改变以生产规模、车型等为标准的投资审批制度,允许能生产出符合国家技术标准产品的国内企业进入汽车生产,在国内市场形成有效的竞争局面。只有竞争,才能促进企业提高技术水平。
在自主品牌车开发中,除了企业强烈要求开发自主品牌车,政府为汽车企业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以外,汽车企业还需要建立明确的技术战略和严密的技术管理体制。我国引进外国技术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而至今在国有大企业中还没有成功的自主开发乘用车产品,其关键就是没有明确的技术战略和严密的技术管理体制。而日韩两国汽车企业的发展也是从购买技术、模仿外国企业开始的。但它们有明确的技术战略,有一个吸收、积累、创新功能强的技术管理机制,因此没有停留在单纯的模仿上,而是在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体系和核心技术竞争力。
简而言之,如果政府能对国内企业降低进入门槛,对自主品牌产品企业从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扶持,如果企业有追求自主品牌明确战略,建立先进国家企业那样的技术创新管理机制,以自主品牌为主体的中国汽车业的出现还是有希望的。(□史世民刘湘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