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讯 2004年4月12日,北京现代二期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并投入生产,生产能力达到了年产15万辆整车和15万台发动机。从2002年10月18日北京现代成立到现在,北京现代完成从5万辆到15万辆年产能的飞跃,历经15个月的时间跻身中国轿车生产能力八强之列,再次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奇迹。北京现代的神速激发了中国汽车业产能升级最快的一道闪电,如同一声春雷,震响了正处于格局调整中的中国汽车工业。
“强身健体”迅猛出击
北京现代是中国入世以后成立的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为早日建成北京轿车生产基地,提升北京市汽车工业的科技含量,顺利实现北京市工业布局的战略调整,北京现代在不停产的情况下,投资近25亿人民币,于2003年4月并行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对四大工艺进行技术设备再改造。经过一年的全面改造,冲压车间自动化率达到了50%;车身车间增加到134台机器人,焊接自动化率达到了65%;涂装车间增加了24台机器人和全新技术设备;总装车间将混线生产索纳塔与伊兰特。与此同时,北京现代年产能达15万台的发动机厂计划在近期正式投产。根据计划,发动机厂除了为北京现代所生产的索纳塔与伊兰特轿车配套外,部分产品也将返销韩国。
自2002年10月成立以来,北京现代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相继推出索纳塔和伊兰特两款新车,完成从5万辆到15万辆年产能的飞跃。北京现代深深懂得,要想在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赛场上”跑得更远、跑得更快,唯有苦练内功,“强身健体”。
高速增长争取优势
北京现代董事长徐和谊说,“极速之旅”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高速度。速度是建立在实力之上,北京现代高速而健康的发展真正的动力是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在这个迅速发展的市场中,每个企业都必须全力以赴做到与市场同步;而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企业必须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竞争战略、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全面把握。通过实践来看,北京现代已经成为一条能在汽车行业激烈竞争状况下生存发展的一条“快鱼”。
在中国轿车市场每年超过200万辆的极速市场发展中,北京现代系列产品进军市场的步伐也堪称是“极速之旅”。从第一辆新车下线到现在,15个月内北京现代生产轿车7.7万辆,销售7.3万辆。在同档次汽车市场占有率上,索纳塔已达到10%,伊兰特也将接近10%,并且保持着强劲的上升势头。
在年产能15万辆的二期工程投产前后,北京现代制定了13万辆产销量的2004年度目标,相对于去年5.2万辆的产销量,同比增长150%。继去年凭借单一车型跻身全国轿车市场十强的北京现代,将再次震撼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同时以北京现代为龙头的北京现代制造业的企业集群,不但形成了以华北为中心的区域产业强势,而且再次使首都的汽车品牌成为国内有强大竞争优势的知名品牌。
多快好省模式创新
北京现代高速健康的发展,是建立在投资少、见效快的“现代发展模式”体制因素之上的。这种模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盘活存量,滚动发展,强势入市,以快制胜”。
北京现代盘活北轻汽存量资产,有效降低了资金投入。在成立初期,原北轻汽厂房、设备被充分利用,由此北京现代有效地降低了初期资金投入,并在进入良性循环后不断取得稳健地增长,一举突破了长期以来制约北京汽车乃至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瓶颈障碍,实现了降低国有资产比率,吸引社会资本,提高有力保障的模式创新。
这种创新的“现代发展模式”的成功得到了大量数据的支撑。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北京现代在资产回报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多项反映企业效益状况的经营指标上,均在轿车生产企业排名中名列前茅。同时,北京现代作为北京现代制造业的龙头企业,还带动了一条生机勃勃的汽车产业链,拉动了北京的经济发展。对于北京现代这种“投资少、见效快”的发展模式,合作方韩国现代汽车也是叹为观止。
紧跟市场长远规划
在二期改造完成后的北京现代总装车间,仍然有一个相当大的工地用施工围栏围着,围栏里是两条已经挖好成型的地沟,而这地沟就是为北京现代30万辆产能的总装最终线做准备的。不仅总装车间如此,实际上,在北京现代轿车厂的其他工艺车间的改造和发动机厂的设计过程中,30万辆生产能力的概念一直贯穿其中。如同从5万到15万产能的扩充,北京现代2005年还将在目前位于顺义区的第一工厂迅速实现年产30万辆整车和3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在北京现代的近期规划中,30万辆生产能力的第二工厂、研发中心、车型系列等等都跃然纸上。
工厂里建设者们急匆的步伐、市场上穿梭的身影、工厂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人应接不暇,却见证了北京现代人矢志打造雄厚实力的苦心。百舸争流,千帆共进,弄潮儿志存千里,势在必得。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