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讯 由人民日报经济部、中国汽车报社、人民网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汽车创新论坛今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参会嘉宾将近100人。本届论坛突出创新的主题,论坛形式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论坛划分几个时间段,多位主持人轮流主持,力图为大家带来不同的感受,并使论坛达到交流、互动的目的。以下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汽车专家郭孔辉致辞。
主持人(潘冈):感谢陈老给我们做的精彩演讲。第二位我们要请出的演讲嘉宾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汽车专家郭孔辉先生,大家欢迎。
郭孔辉:各位大家好,上午和下午听了很多专家非常精彩的演讲,那都是真正的行家,是宏观方面的真正的行家,有的是学者,有的是政府,有的是真正的企业的领导人,讲了很多体会问题。我是做了具体技术出身的,90%以上的时间是做具体的工作。
现在言归正传,一,早期发展中的合作与自主问题,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中苏合作的产物。“三十年一贯制”,并非合作而是自主的计划经济的产物。强烈的关税保护,没有能够为成长争取空间和时间,反而泯灭了自己的志气和能力。
二,发展道路与经验教训,我们汽车工业五十年了,五十岁也没有长大,首先没有竞争力,没有融资机制。第二,政府过多干预,使得企业缺乏自主性和进取性。第三,目录管理,使得新生力量没有生存权利。企业行为短期化与能力建设的长期化相矛盾。
三,汽车的工业的轨迹和动因,漫长曲折的路,我们应该多看看我们存在的问题,汽车工业的运动是不是也符合牛顿定律,力等于惯性乘以加速度,这些惯性都有哪些?国家的投入、外资的进入,拉力是市场的需求,一方面有民间的积极性,这些都是有各方面的惯性作用在汽车工业上的。政府的制约和行政干预也是一种力量,这个力量我画出来了,很多政府的干预是阻碍汽车工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现在汽车界的争论相当激烈,争论很多年了,但是我觉得基本还是积极的,难免有些偏激,但是很多都各有部分争议。归纳几个问题,中国要不要有私用汽车?要不要有中国汽车的工业,民族工业概念是否过时,能不能有中国汽车工业?这个还在争论,要不要发展自主开发能力,这也在争论着。还有一个问题,曾经很多高层说了,WTO后全垮吗,在事实面前也不争了。有人说经济全球化,世界将只有六大集团,中国还能不能有“老七”?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在中国的汽车工业,就是中国的汽车工业,只要双赢,何需自主?有人开,何必需要自主开发能力。拿现成的比自己开发更便宜又又好,品牌响,效率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民族工业是有害的陈腐概念,早已经过时。在经济求时代,资本的跨国流动的比例与速度大大增加,企业股权在不同国家间转换已经是常态。所以,今后已经分不清楚汽车企业是属于哪一国的,所以当然也就无所谓中国汽车工业了。前不久,就有一种说法,说“合资企业不搞开发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规模不够”,“只要等到跨国公司把中国的汽车工业搞大,它自然就会在中国大搞开发,那时中国自然也就有了开发能力”,用不着那么着急,用不着集中精力。前不久还有人说,我们现在新搞一个合资企业情况很好,像我们刚刚结婚,刚刚结婚就盘算着怎么把人家撵走,好象在耍阴谋。企企业不就是追逐利润吗?我跟一些同志对这种说法有过不同看法,合资对中国汽车工业进一步的作用,我觉得应该是肯定的,但是它不比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相对应,反之应该鼓励自力更生也不必与国际合作对立。我们只求有点发展权,明智的外方也当希望对方增长能力。“结婚也不能不要人格”,不能说我总是躺在人家身上,就叫结婚了。从依赖中获利,常常立竿见影,我曾经想作个比方,叫做以身作则。当初日本和韩国如果也这么天真,放弃自身更生,如今会是什么样的呢?当年日本也有一场大争论,大银行家一万田。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世界大国”,更不是共产主义,它既没有消灭私有制和集团利益,也没有消灭民族利益差别和冲突。在中国汽车工业并不等于中国汽车工业。自己没有能力还不想有能力这种合作这不叫合作,这叫依赖。立志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合作,完全不必对立起来。大家应该听过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我想这个对我们也是很重要的,我们不想赶上人家,跟人家学习,没有赶超人家的可能性,这不是一个好的学生。
合作和结婚却有不少相似之处,就算你结婚找一个有能力的丈夫过过看,试试完全依赖对方,并且真诚让对方感觉到自己完全不需要增长能力,不需要增长才干,也丝毫不需要独立性,这样的结婚就可以白头偕老吗?我们想要的不就是一点自己的本事,有一点自己生存发展空间吗,这个有什么对不起外方的呢?双方都有能力合作,应该一方依赖另一方的合作更有价值,都有能力、都有贡献,才能双赢,如果总是说中方的贡献等于零,这种现实能够维持持续的双赢吗?所以,不要怕外方知道我们希望增长自己的能力,我们不希望依附对方,可以告诉他们。在很多场合有很多外国人在的时候,我照样这样讲。我想这个道理,外方应该能够理解。
四、前面的路。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汽车工业迅速发展。2002年GDP增量中,汽车占近四分之一。制造能力迅速提高,开发能力差距最大。我国汽车企业现状怎么样呢?大型企业合资化:“三大”、“三小”,合资股比和能力的变化取决于机制的改革和国家的政策。自主权较大的合资企业:长安、长丰、东南、南汽依维柯等等。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哈飞、奇瑞、江淮、海汽、星马、昌河等等。民营企业的兴起:吉利、万向、春兰、宝龙、湘火炬、比亚迪等等。“土八路能成气侯?”我觉得不一定,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乎一些人的意料。
WTO后头两年皆大欢喜,中外双赢,但是各赢多少?很多人没有算这个帐,有人算绝大部分应该是外商拿走了。走什么路?谁是榜样?是日本、韩国还是英国、巴西?羊要与狼共处,除非“以狼为师”,尽快把自己也变成狼。谁能发挥中国人优势在市场中扬长避短,谁就能后来居上。
新时期中国汽车工业的出路大体有两条:一是努力争取双赢平等的国内外合作,但不是一味依赖。充分利用国内外物质与人才资源,努力形成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通过创造自有知识的自主品牌,锻炼队伍,造就人才,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使我国汽车工业进入“创新”——增长能力——再创新——进一步增长能力”的良性循环。否则的话就是第二条出路,被动地卷入跨国公司根据本身利益而进行的“全球化重组”,中国的汽车集团自然地成为跨国集团的“子公司”,而且还是缺乏技术能力的“子公司”,也许有人还可以称之为“双赢的战略伙伴”,但是没有能力的伙伴也是没有用的伙伴。没有技术的独立就没有经济的独立,也没有政治的独立。在知识与技术在资本中的比例越来越大的今天更是如此,没有能力的伙伴,我觉得迟早要被人家唾弃。有没有第三条路?先抽鸦片治病,又不上瘾,增强体力之后达到可持续的双赢(国企较难,民营较易)。可以先抽鸦片治病,又不上瘾,然后再学日本与韩国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实是回归第一条路,长安模式”。问题在于许多人抽鸦片时压根没想别上瘾。我们要争取走前一条路,或者回归前一条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坚持体制改革,只要消化体制创新的路线,努力争取双赢和技术合作,鼓励技术平台,从技术的自主权演变为技术的主导权,实现装装配本土化向开发本土化转变。
赶超欧可能吗?世界历史的发展从来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任何事物(包括历史上的所有不可一时的大帝国)都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汽车工业中心的转移历史,1886年Bnez发明汽车使德国成为最早世界汽车中心。1914年Ford创造的流水生产与零部件互换,1920年每分钟一分钟一台T型车下线,使世界汽车工业中心移到美国。有人看到从欧洲开始到结果到了美洲,美洲现在向日本走,好象下一步是不是要转下去可能就要转到中国,这个是不是有可能,这个可能性我想是有可能的,可以说一下原因,中国有这么好的条件,劳动力性价比很高,中国工业水平不断提高,很少有劳资纠纷,从来不罢工,WTO加速体制的转变,GDP每天增长7-8%,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条件,再加上中国人最了解中国的市场,这些是完全有这个可能的抓住机遇变成强大。能不能抓住机遇?首先要看发挥中国人的潜力,能不能发挥的问题。我知道开发汽车,特别是高技术汽车,就是有上万个难关,但是中国有13亿人口,上万个难关被13亿一除,那些都是小问题。早上我们说统一润滑油,统一润滑油搞的很好,汽车几个人负责一部分,把它搞好,这个问题就干脆就没有了。所以中国人这么多,有这么大的资源,要说搞不成汽车,赶不上人家,这完全是态度的原因。
“两弹一星”的主要经验是什么,一是合作、处理好自己的关系,集成和创新的关系,更主要发挥中国人的潜力,一要靠志气,二要靠机遇。我写的一个打油诗,模仿裴多菲的一首诗,“资金诚可贵,机制价更高,若是没志气,横竖都糟糕”。毛泽东在总结两弹一星的庆功会上说过一段话,他说我们两弹一星的成功功绩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赫鲁晓夫,我们中国人可能现在还在走苏联的路,他们撤走了,结果我们走了一条完全新的路子,搞的比他们还好,走的路比他们还快。所以毛泽东说我们应该跟赫鲁晓夫发一分重的大勋章。
汽车是一种由上万件复杂零部件组成的高技术产品,开发难度确实比零部件数目少的较简单的产品要大得多,但是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且各方面都在飞速发展,汽车开发即使有上万个难关,被十三亿一除都是小事一桩。只要我们不妄自菲薄,同心同德谋发展,一定会取得成功。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