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寻找“发动机” 把握下一代自主知识产权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5日 11:40  南方周末

  装备工业被称为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发动机”,其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如今业界困扰于国内汽车自主研发问题时,少有人注意作为支撑汽车制造业的基础——装备工业的变革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近几个月以来,同济大学副校长万钢异常繁忙,作为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专项总体组组厂、首席科学家(相关报道见本报2003.11.13汽车版),他领导开发的燃料电池轿车第二代产品目前正在向上海市政府申报产业化。

  如果不出意外,该项目将按照既定的目标,在明年推出具有产业化特征的第三代产品,并与国内自主开发的整车产品对接。

  万钢等人的目标很明确,不仅要把握下一代汽车的自主知识产权,还要为中国汽车下一代产品建立装备工业技术领先地位。据悉目前上海相关研发机构已在对燃料电池电动车核心技术进行开发。

  所谓装备工业,简而言之,就是为制造生产提供技术设备的各种工业。被称为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发动机”,其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当如今业界困扰于国内汽车自主研发问题时,少有人注意到作为支撑汽车制造业的基础——装备工业的变革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或许下面这个事实能够部分说明问题:目前在国内新建一个高水准的轿车生产工厂,直接投资额在20亿人民币左右,而这20多亿真金白银,绝大部分将流向海外设备生产商的口袋。

  以上海大众为例,其一个整车厂直接用于生产的设备80%(按照价值计算)都来自进口,然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其下的直接配套厂有400余家,这些配套厂的生产设备大多也购自海外,如此计算,仅一个整车厂体系所带来的贸易逆差难以估量。

  换言之,相比国企业内汽车研发能力,我们在汽车装备工业技术方面或许更为脆弱。

  淘金的平均利润不如卖水的平均利润,当汽车暴利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国内众多汽车厂商正在为利润苦苦挣扎时,海外的设备供应商却赚得盘满钵满。

  不仅仅是汽车,来自科技部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固定资产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设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轿车工业设备、石油化工装备、数控机床等基础工业绝大部分被进口产品占据。中国每年为此支付的外贸逆差高达近千亿人民币。

  上海信号

  事实上,发展装备工业并非一个全新的话题,早在1980年代初,国务院就下发了110号文件,要求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并成立了国务院重大装备领导小组。由此拉开了跨部门协作攻关,力争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序幕。

  但20多年的实践结果,国内装备工业不仅没有突飞猛进,反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主要原因是体制问题,我们的工业过去是计划经济的垂直管理,企业都是条块分割,而现代化的装备工业一大特征就是集成性,光机电一体化。”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教授殷醒民说,另外就是我们在研发方面投入不足,实力有限,而装备工业跨国巨头——比如西门子——虽然已经大规模在中国布局,但其在华企业基本上是分散状态,技术含量较高的集成技术在其本土完成。也就是说,国内未能吸引他们将集成技术大规模带到中国。

  为什么我们对于这些跨国公司缺乏诱惑力?殷醒民认为,这是经济规律使然,无论从市场需求、产业标准还是人们生活水平来看,我国都低于发达国家。“当我们的人均GDP逐步提高,消费者越来越挑剔时,装备工业水平必将随之上扬。”

  殷醒民所言不虚,尽管装备工业的话题早已有之,但真正成为业内热点却是在2003年,而这一年被公认为中国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元年,市场对装备工业的需求猛然放量也始于此,上海无疑是最为典型的案例。

  2003年,上海市经济指数忽然出现了新动向,当年上半年,上海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52.92亿元,同比增长17.1%,对上海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4.4%,其中,工业增加值为1324.47亿元,增长18.5%,同比增幅高达7.2%,这是上海第二产业十多年来罕见的高速增长。

  观察界的第一反应是“始料未及”。因为在此之前10年,上海一直强力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在全市GDP所占比重低于第三产业。较为流行的观点是,先进国家将是服务业经济体,上海应该像伦敦、纽约一样走第三产业的发展道路。

  市场调查的结果也令人颇感意外,上海老字号国企——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从2002年开始生意做得喜笑颜开,来自江浙的订单将该厂的历年存货也抢购一空,机床厂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销售公司来卖设备。

  毫无疑问,这些信号显示:上海产业发展中,第二产业正在超越第三产业,上升为主导地位。

  此外,中央在“十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上海要建成现代化的装备工业基地。在市场力量和政策力量的双重推动下,上海调整工业布局已是水到渠成。

  2003年11月30日,经过大量的前期论证与调研之后,上海临港新城产业园区(一期工程)开工仪式在南汇举行。该园区的主要目标,就是打造国际一流现代装备制造业、以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综合发展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研发等产业。

  在开工仪式上,上海汽车集团与新城建设方签署了战略合作意向协议。根据协议,上汽集团将在这里重点发展高新技术装备、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等现代制造业,最终将形成产值6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产业群落。

  路径选择

  2002年9月,原国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在一份《装备工业竞争战略研究报告》称,技术瓶颈是制约装备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报告说,我国装备工业50年来的发展,始终没有摆脱技术引进模仿型的模式,装备工业一直在引进—落后—引进的怪圈中徘徊。

  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增长无疑给装备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但当各界纷纷质疑国内三大汽车集团自主研发乏力之际,我们的装备工业是否会重蹈上述覆辙?

  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上海电子信息和汽车产值占全市工业10%,但专利不到1%,而且在这1%中,也主要是外观设计,发明专利仅占5.1%(2002年)。

  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张曦轲认为,发达国家第五次全球制造业基地转移正在进行之中。“但必须看到,跨国公司转移的目的不是支持某个国家发展,而是考虑其自身能否形成优势、缓解压力、创造利润和寻求市场。”

  张曦轲认为,作为国内经济中心,上海必须抓住这一机遇,扩大吸引世界产业转移的份额。

  上海如何发展装备工业,首先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路径的选择。据《上海综合经济研究》主编沈建新介绍,目前,全球较为典型的信息化经济模型:1.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经济模型;2.以德国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经济模型。

  美国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制造业逐步向海外转移,但管理和信息处理工作主要集中在国内,以知识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居于主导地位;而在德国模式中,生产服务直接与制造业企业相连接。生产服务比金融服务更重要。先进制造业居主导。

  沈建新分析认为,德国经验表明,把信息处理等服务活动镶嵌于制造生产过程中,将产生巨大的生产力。美国之所以能将信息服务从制造业中大量独立,和其技术实力、强大的科研和教育支撑、以及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和知识产权制度有关,而在当代全球经济中,任何模仿美国模式的做法都是难以成功的。

  在沈建新看来,上海的产业发展适合走德国模式。他预见,上海的第二产业将在未来10年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上海发展真正的全局性战略转变将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2010年)中才会开始,即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转变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发展轨道。“过早地实施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战略,如同早产的婴儿,将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与沈建新持相同观点的还包括科尔尼公司副总裁孟凡辰。孟凡辰认为,在这场意义深远的转型中,上海必须为下一轮大发展寻求突破口。

  这个突破口是指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跨国公司。在孟凡辰看来,目前德国的装备工业在全球首屈一指,而且其在以上海为主的华东地区投资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接下来上海市政府需要在政策方面引导其将装备工业的生产和研发转移到中国,从而起到一个带动作用。

  不仅如此,除了政府力量的推动,孟凡辰认为,民间力量也不可忽视。据透露,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的孟凡辰正在筹备德国同济校友会国内联谊会。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国豪、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万钢等各行业的精英都将名列其中。

  孟凡辰表示,搭建这样一个民间平台,一方面在人才方面为上海装备工业等产业的发展储备人才,另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国与欧洲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全方位的交流与沟通。“目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日益强化,要求中国必须加强与世界一流国家、目标市场的沟通与交流。”

  今年年初,美国参议院通过一项修正案,禁止私营企业在与政府公司争夺一些竞争性合约时,通过雇用海外工人胜出。这一议案立刻在印度掀起轩然大波。印度认为,印度是西方国家反外包所针对的主要目标。随后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企业协会会长赶赴美国进行游说。这个案例令孟凡辰等人印象深刻,他认为,包括日本在1970年代对美国社会排日产品倾向的成功化解,都反映了在国际贸易以及技术转移过程中,民间团体的特殊作用。(本报驻沪记者 马 凌)

(编辑:邵京宁)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