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汽车业消耗能源过大 节能环保措施势在必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3日 08:43  中国经营报

  国内外市场燃油价格近来波动起伏,不断攀升,使节能汽车落地问题更加突显。随着汽车消费和保有量的增加,能源与汽车消费之间的矛盾将日益激化。燃油价格的波动、攀升无论对我国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毫无疑问,燃油价格的上涨将会增加汽车使用者的成本,阻碍汽车需求量的增长,可能因此使汽车制造业遭受沉重打击,从而影响到整个产业的运行态势和发展环境。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机动车消耗了全国汽油总产量的85%,柴油总产量的42%。汽车将成为石油消耗增长的主要因素。显然,如果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方针和战略部署不进行相应调整,汽车生产设计上不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或者使用替代燃料,形成燃油危机将不可避免。

  殊途同归

  一百多年来,交通运输工具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一直是整个技术革命中突飞猛进且最激动人心的部分,相比较而言,汽车的技术进展恐怕是最为缓慢且微不足道的。除了车辆外形脸面在不断轮回中改变着模样外,其内部结构,尤其是动力系统,并没有出现什么革命性的创新或突破性的改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一度被寄予厚望而投入可观的高热效率陶瓷发动机,今天看来已是烟消云散。电动车的研发也已经持续了近40年,但大规模、大范围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仍有待时日。虽然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各类高新技术的采用,使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汽车的排放物总量比过去减少了大约60%,汽车的能源消耗减少了50%,汽车的安全性提高了50%,但具有革命性的突破仍然是人们的期待。

  发展节能清洁汽车,一种路径是探索针对汽车动力的完全创新,从根本上改变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以更低的能量消耗获得更高的动力性能,类似于喷气式飞机对螺旋桨飞机的替代。在这一路径上,最具前景的是电动车,包括燃料电池车、纯电动车和太阳能电动车等。第二种路径是寻求对目前最广泛采用的内燃发动机进行改造,使之性能得到较大改善。这一路径上又有两种思路。一是提高热效率,力求用更少的燃料获得更大的动力,比如陶瓷发动机的研发等;二是用更便宜、更充裕、更洁净的动力燃料替代汽油,如使用乙醇、天然气、绿色柴油等。此外,还有把上述两种路径结合起来的混合动力电动车。

  时间竞赛

  在节能清洁车方面,美国在数十年前就已开始尝试,最看好的同样是电动车。早在1976年,美国就颁布了关于研发、使用电动车的法律。从环保节能来看,电动车是最理想的,但目前与内燃机汽车相比,其效果和性能还有不小的差距。

  上世纪90年代末期,由美国政府推动,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厂商参与的“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PNGV”,原来的主要目标是研发并批量生产百公里燃油消耗只有3升的所谓“超级轿车”。美国各大汽车公司和科研部门多年联合攻关,迄今为止政府已资助约15亿美元。但要实际批量生产这种几乎接近零排放的超节能汽车困难极大,产业化前景很不明朗。世纪转折之际,美国对这一计划进行调整,将主攻方向确定为燃料电池车的研发。2002年的开发经费为1.27亿美元,预计今年美国汽车市场将大量推出氢燃料电动车。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汽车之所以能够迅速驰骋全球市场,使美欧老牌汽车节节败退,其顺应石油危机开发出节省燃料的产品是重要的因素之一。2003年上半年,欧盟与日本政府达成一项协议,在汽车制造领域内展开全方位的合作。而本次合作的重点是长期致力于开发燃料电池,发展燃料电池车以及混合动力车等节能环保汽车。

  从汽车制造厂商来看,像通用福特等跨国汽车公司已经明确把节能与环保写入了自己公司的价值观,并且积极投入行动,每年的研发费用高达50亿~60亿美元。

  尽管如今推出的节能汽车概念车不少,但真正实现产业化、商品化,以大规模取代现有内燃机汽车的前景尚不明朗,难以清晰地列出全面替代的时间表。持续行驶、加速性能、能源转换等技术性能不尽理想阻碍着电动车和混合电动车的普及,更大的困扰是高昂的制造和使用成本。乙醇等替代燃料同样存在着技术性能和普及成本的障碍。现在看来,各汽车厂商正在从节能、舒适、安全、环保等方面为改变传统汽车的面貌进行争夺激烈的赛跑,谁能在节能清洁车产业化和商业化方面尽快取得突破,无疑谁就能够获得巨大的市场优势。

  王者之战

  从我国汽车工业和汽车市场的发展态势上看,节能和环保是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因此,从国家利益和产业战略来考虑,政府应当抓住当前的机遇,及早把节能清洁车作为重点突破方向。是全力发展电动车,还是利用丰富的农作物资源发展乙醇等替代燃料,急需进行深入细致的战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

  一旦选准突破方向,政府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实施PNGV计划,联合国内大型汽车制造商,确定重点发展目标,集中资源和力量进行专项攻关,并一举获得自主品牌。同时,适时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从生产和使用两方面对新型节能汽车实行鼓励。例如,出台包括征收燃油税在内的节油政策,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汽车、对重点汽车制造厂商进行补贴资助等。另外,在车辆消费税、车辆购置税、过路过桥费、停车费等方面也可以对节能汽车予以减免税费等倾斜。

  另一方面,我国汽车制造厂商应该以节能与环保作为其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几家国内大厂商,应当透过当前火爆的汽车市场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把开发节能汽车看成是获得自主品牌,取得市场优势的战略行为,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互动和优势互补,一举跨入世界先进制造商的行列。(作者:罗仲伟)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