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主开发的话题,自“两会”之后,引起全国汽车媒体的广泛关注。随着老总们纷纷表态,国内几大汽车企业在自主开发上的观念和行动,出现了明显的分野。自3月10日长安集团总裁尹家绪在京宣布,长安已经成功探索出一条自主开发模式并结出硕果后,长安显然已经成为这个重大分野的另一边的典型代表和旗帜。
长安的实践打破了自主开发难于上青天的神话。中国汽车界曾多年为轿车的经济规模到底是15万辆还是30万辆而争论不休,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实践经验。结果,外国人设定的框框套住了个别企业,至今贻害无穷。同样,到底具备了什么条件中国才可以着手轿车自主开发,近年来又冒出许多框框,甚至某些企业领导人还自己设定了规模前提。两个“规模论”,只能加重业界的畏难情绪,造成重大的机会损失和经济损失。
实践出真知,再也不能靠别人的“传说”来约束自己了。至关重要的是,经过科学论证后走出第一步。外国的标准和前提,有其自身特殊的历史、环境,甚至某种动机。引进、合资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现有的技术成果上自我创新,而不是被人一辈子拖着往前跑。引进、合资是手段,创造自主品牌、形成自主开发能力,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和神圣使命。国民自尊、国民经济、国家安全都需要我们及早这样做。长安的行动告诉我们,对于外国人的说辞,我们不妨用实验测试一下。
行业人士都清楚,骨子里畏惧自主开发的大企业领导人,除了短期经营思想在作怪之外,还有一个缺陷就是没有什么开发实践经验和领导经验。这是导致他们人云亦云的重要原因。而实际上,中国汽车工业创建50年来,从来没有自主开发过一款原创性很高的汽车和其他总成。企业领导人普遍的经验就是如何谈合资和搞国产化。他们需要勇气、胆魄,来尽快补上自主开发这一课。长安就是一面旗帜。(秦淑文)
不支持Flash
|